三顧頻煩天下計刻畫的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7.94K

諸葛亮。理由:其一,這兩句詩原本就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蜀相》詩,該詩作題目當中的“蜀相”指的就是諸葛亮了。

其二,諸葛亮在蜀國曾經先後輔佐過劉備、劉禪父子兩代人,因此可以對應“兩朝開濟老臣心”;其三,當初的時候,劉備曾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刻畫的是誰

因此又對應得上“三顧頻頻天下計”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

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

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爲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爲錦官城、錦城或錦裏。

另一種說法是因爲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

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

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爲“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

“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裏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爲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爲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爲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

三顧頻煩天下計刻畫的是誰?

刻畫的人物是:諸葛亮。出處:蜀相杜甫〔唐代〕原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去哪裏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劉備爲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代英雄感慨淚溼衣襟!擴展資料:賞析: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

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顧頻煩天下計刻畫的人物是誰

“三顧頻煩天下計”刻畫的人物是諸葛亮。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蜀相》,原句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翻譯:三顧茅廬頻繁討論天下大計,兩朝的開創與輔佐老臣竭盡忠心。

這兩句詩表達了杜甫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弓弩,叫做諸葛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刻畫的人物是?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刻畫的人物是諸葛亮。原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出處:唐·杜甫《蜀相》擴展資料: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辭官西行,歲暮抵成都;上元元年(760)春卜居浣花草堂。

此期杜甫曾多次拜謁諸葛亮,表示崇敬之意。蓋詩人本有“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又逢安史之亂,雖一事無成,而不能不憂念國事,故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深表同情。三聯概括諸葛亮一生出處大節,“三顧頻煩”即“頻煩三顧”,“天下計”即《隆中對》所定諸如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劉璋的基本國策;“兩朝”是先主後主兩朝,“開”是開創帝業,“濟”是濟美守成,“老臣心”指諸葛亮無私、不矜與死而後已的一片忠心。

兩句語極密緻,說盡諸葛亮一生聰明才智、功業德操,流露出無限景仰。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終因操勞過度而死,留下了《出師》兩表,成爲天地間至情至文,不可不特別表出。詩云“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英雄”包容的範圍就很寬,代表了千古未能成功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聲。

唐永貞革新被挫敗後,王叔文但吟此二句,即噓唏淚下;南宋愛國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即誦此二句,,這不僅表明了《出師表》和諸葛亮的魅力,而且也表明了《蜀相》和杜甫本人的魅力。

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刻畫的人物是誰?

這句詩刻畫的人物是諸葛亮。原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出處:唐·杜甫《蜀相》《蜀相》賞析這是上元元年(760)詩人居成都遊南郊的諸葛亮祠堂武侯祠時所作,表現他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前四句着重寫祠堂之景,後四句側重寫丞相之事。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既抒寫對諸葛亮未捷先死、齎志以歿的惋惜同情,也融和着詩人對當時失地未復,自己又失意落魄的憂思悲憤。據記載,唐代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宋代愛國將領宗澤在臨死前都吟誦過這兩句詩,足見其藝術魅力之強和影響之大。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弔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深摯,格調沉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