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是誰提出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W

董仲舒。“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關於天與人交互感應的命題,這其中蘊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兩個前提,就科學的觀點看來,這兩個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時,人們認爲這兩個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而也就對“天人感應”之說產生信任。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族,漢廣川郡(河北棗強縣王常鄉後舊縣或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人。

天人感應是誰提出的

專治《春秋公羊傳》。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爲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爲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

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中國先秦哲學,到西漢時,董仲舒將這一思想發展爲一套系統的神祕主義學說,其基本意涵爲人的活動與行爲全都處於上天的觀測之中,人若爲善,天則喜悅,也會示人以祥瑞,即出現鳳凰、麒麟、靈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爲惡,天就會憤怒,從而對人施以惡兆,就會發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災異的事件。天人感應的特點和影響: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人思想逐步演化出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學說。

董仲舒認爲,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屬性組成。此五種不同的屬性相生相勝,構成了一套合理的宇宙關係。現在用西方人的科學體系認識世界了,但差不多同一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也認爲世界是由氣、土、水、火、以太五種元素組成的,大家的認識差不多。而亞里士多德成了世界思想史、科學史的鼻祖,而董仲舒卻只能成爲皇權下的小丑。

亞里士多德代表的西方思想主導了現在的世界,而皇權專制下的天人感應只能成爲後人的笑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