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漫漫當克己當慎獨是誰提出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9W

“前路漫漫,當克己,當慎獨”意思是人生路很長,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要剋制和約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這句話用來警示世人,要嚴於律己,時刻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

“克己”是孔子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

前路漫漫當克己當慎獨是誰提出

他認爲“克己”是實行“忠恕之道”的先決條件,也是愛人的先決條件。要剋制凡事專從自己利益出發的行爲,而應該考慮別人的利益。只要嚴格遵循“禮”所規定的標準,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一一合乎“禮”的規範,通過這樣,就可以達到最高的倫理道德境界“仁”。同時,孔子還把“克己”作爲“復禮”的條件,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

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各個階層收斂一下自己的慾望,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往更深層次的方面講,孔子希望通過“禮”來恢復社會秩序,以此調節各種矛盾,最終形成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這也是孔子畢生所倡導的“仁”。

孔子提倡的克己復禮,並不一定要恢復周禮,來禁錮人們思想。他的本意是呼籲人們剋制自己的慾望,然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天下蒼生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這就像孟子雖然主張仁政,依舊主張王道的思想一樣。他們從本意上來講還是心繫天下蒼生,爲了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免遭塗炭,這也是他們爲什麼被稱爲“聖人”的主要原因。

《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敢,請事斯語矣。’意思是:顏淵問怎樣做纔是仁。

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顏淵就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人送外號的“復聖”。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孔子的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着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爲模式,成爲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

以孔子爲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着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