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來源:趣味百科館 8.12K

《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根據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如果人們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最後會自食苦果的。《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根據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如果人們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最後會自食苦果的。

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

掩耳盜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有一天,他聽說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便急忙趕到範氏家去,想趁亂撈點兒油水。誰知範氏家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惱,真後悔白跑這一越。突然,他看見一口大鐘,不禁喜出望外。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鍾,可是那鍾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說背了,連移動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東西不能據爲己有,他急得團團轉。就在這時,他在院牆腳看見了一把大鐵錘,他忙不迭地掄起鐵錘,想狠地割大鐘砸下去,想把大鐘砸成碎塊,然後再用麻袋裝回去。可是,大鐘發出的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他很害怕別人聽見了鐘聲會跑來搶他的鐘,就趕快用雙手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

於是,他聽不見鐘聲了。他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一定聽不見,就放心大膽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用雙手括住耳朵,待鐘聲響過後,才鬆開手再砸。

這樣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掩耳盜鈴”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鈴鐺,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掩耳盜鈴》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掩耳盜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那些僞造的人可以矇蔽一段時間,但他們不能一輩子矇蔽。

他們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掩耳盜鈴原文翻譯爲:範⽒逃亡的時候,有個⼈趁機偷了⼀⼝鍾,想要揹着它逃跑。

但是,這⼝鐘太⼤了,不好背,他就打算⽤錘⼦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下,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的響聲。他⽣怕別⼈聽到鐘聲,來把鍾奪⾛了,就急忙把⾃⼰的兩隻⽿朵緊緊捂住繼續敲。

害怕別⼈聽到鐘的聲⾳,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的⽿朵就以爲別⼈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註釋:範⽒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後被晉國的智⽒、韓⽒、魏⽒等貴族聯合攻滅,逃往⻬國。得:得到。

鍾:古代的打擊樂器。負:背、馱。

則:但是。錘(chuí):槌⼦或棒⼦。“況”(huàng)然:“況”地;況,擬聲詞,形容鐘聲。

遽(jù):急速地。《掩耳盜鈴》原文爲盜鐘,後來“鍾”演變成爲“鈴”,掩耳盜鐘反而不常用了。掩耳盜鈴演變後的故事爲: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着一個好看的鈴鐺,想把它偷走。可是他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響,會被人發現。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只要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很快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個鈴鐺。結果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現了。掩耳盜鈴所蘊含的哲理意義爲:掩耳盜鈴這個典故主要是圍繞着事物的客觀性來講得,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故事中的那個小偷以爲把耳朵堵住鈴聲就會消失了,這是違背了物質的客觀性,鈴聲是客觀存在的。

世界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其存在與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總之一句話,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掩耳盜鈴的近義詞爲自欺欺人。

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也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掩耳盜鈴的反義詞:開誠佈公、待人以誠、開誠相見、襟懷坦白等。

掩耳盜鈴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掩耳盜鈴告訴我們做人不要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了的事情偏以爲自己掩蓋的很好,所有人都看不出來,通常比喻自欺欺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對於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的話,終究會自食苦果。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欺騙自己;那些僞造的人可以矇蔽一段時間,但他們不能一輩子矇蔽。

他們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偷看見範氏門口有一口大鐘,就想把它偷去。可這鐘又大又重,沒法揹走,於是他便想出來一個辦法。小偷取來一個鐵錘,想將鐘敲碎後一塊塊偷走。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用鐵錘砸鍾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肯定會被人抓做的。他轉念一想:鍾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來,就什麼都聽不到了!於是小偷找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可是當他敲鐘的時候,鐘聲傳到了很遠的地方,人們聽見之後蜂擁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下面整理了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及道理,供大家參考。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

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的道理 掩耳盜鈴意思是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告訴我們鐘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爲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鐘”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掩耳盜鈴給我們講了什麼道理

《掩耳盜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出自《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錘毀之,鍾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故事內容:春秋時期,有個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願勞動,見到別人的財物,總要想辦法弄到才心安。有一天,他聽說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便急忙趕到範氏家去,想趁亂撈點兒油水。誰知範氏家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惱,真後悔白跑這一越。

突然,他看見一口大鐘,不禁喜出望外。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鍾,可是那鍾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說背了,連移動一下都不可能。眼看快到手的東西不能據爲己有,他急得團團轉。

就在這時,他在院牆腳看見了一把大鐵錘,他忙不迭地掄起鐵錘,想狠地割大鐘砸下去,想把大鐘砸成碎塊,然後再用麻袋裝回去。可是,大鐘發出的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他很害怕別人聽見了鐘聲會跑來搶他的鐘,就趕快用雙手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於是,他聽不見鐘聲了。

他以爲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一定聽不見,就放心大膽砸起鍾來。每砸一下,都要用雙手括住耳朵,待鐘聲響過後,才鬆開手再砸。這樣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就如鐘的響聲一樣,只要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發出聲音的。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其結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