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非馬是誰提出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5W

白馬非馬是誰提出的的答案是:公孫龍

白馬非馬是指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一個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白馬非馬”的說法記載在《公孫龍子》中。

在《公孫龍子·白馬論》中,“白馬非馬”最核心的記述是這樣幾句話--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但是,大嘴在閱讀有關稷下學宮的資料時,發現提出“白馬非馬”的另有其人。

在《韓非子·外諸說左上》中,有這樣一段話--

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兒說是宋國人,是個善於辯說的學者。他曾經提出“白馬非馬”的命題說服了稷下的辯說家們。他有一次騎着白馬過關卡,還是繳納了馬稅。所以,憑藉虛浮言辭,他可以壓倒一個國家;考察實際情形,他連一個人也欺騙不了。

兒說是著名的稷下先生之一,也是名家的學者,善於詭辯,還有一個“齊貌辯”的外號。

那麼,到底是誰先提出了“白馬非馬”?

首先,這兩個人肯定不是同一個人,公孫龍是趙國人,兒說是宋國人。

其次,從公孫龍和兒說兩個人所處的年代分析,公孫龍生於公元前321年前後,卒於公元前250年左右,而兒說的生卒沒有具體的記載,只知道他是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而稷下學宮是齊威王變法改革的產物,創建在公元前350年前後,可以判斷兒說所處的時期比公孫龍略早。

再次,兒說和公孫龍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理論上存在繼承和完善的痕跡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嘴有這樣的猜測,兒說最早提出了“白馬非馬”的理論,但在表達上尚不完整,而且沒有留下具體論述的文字記載。之後,公孫龍將這個理論完善,並詳細地記述下來形成文字。

另外還要說一下,歷史上還有一個同名同姓的公孫龍。

“白馬非馬”的公孫龍是戰國時期的名家學者,另一個公孫龍生活在春秋時期,是孔子72弟子之一,屬於儒家。名家的公孫龍字子秉,孔子的徒弟字子平。

白馬非馬是誰提出的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爲《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公孫龍14篇,唐代時分爲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位名家,惠施。

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讓許多大儒無言以對。後來據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爲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戰國時稷下的兒說最先提出的一個命題。而其本意是什麼,後人已無從查考。

可以說,從“白馬是馬”到“白馬非馬”,是詭辯之術從低級階段到了一個高級階段的表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