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白馬非馬的古代思想家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5W

公孫龍。

提出“白馬非馬”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公孫龍,屬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曾做過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的思想的一部分記錄在《公孫龍子》中,有6篇文章,提出“白馬非馬”理論的《白馬論》就是這六篇之一。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並不是“詭辯”,他是將“白馬”和“馬”作爲兩個概念來比較,以此側面點出了“一般”與“個別”的差異。

白馬非馬之由來

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讓許多大儒無言以對。據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爲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戰國時稷下的兒說最先提出的一個命題。兒說的本意是什麼,後人已無從查考。可以說,從“白馬是馬”到“白馬非馬”,是詭辯之術從低級階段到了一個高級階段的表現。

提出白馬非馬的古代思想家是誰

公孫龍,姓公孫,名龍,生於公元前320年,卒於公元前250年,戰國時趙人,中國戰國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做過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曾和當時著名的辯者,邏輯學家,其思想特徵是“別同異,離堅白”。“別同異,離堅白”從實質上說,就是把事物性質孤立地加以誇大,強調絕對分離,從而否認其間有統一的聯繫;反映在邏輯問題上就是認爲每一概念都是孤立自存的,片面強調概念之間的差別和獨立性。公孫龍以“白馬非馬”著稱於時,又持“堅白石離”之說,被稱爲“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由於受當時詭辯思潮的影響,公孫龍在邏輯上犯有嚴重的詭辯錯誤,可以說是鄧析以後真正集古代詭辯學派之大成的代表人物。

公孫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公孫龍,相傳字子秉,趙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蹟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約於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爲了說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龍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爲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龍又曾遊魏,與公子牟論學。 在趙國,《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龍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佔,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爲,趙助之;趙之所欲爲,秦助之。”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

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趙,平原君使人向魏國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趙國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爲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公孫龍聽說這件事,勸阻平原君說:“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爲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爲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孫龍的意見,沒有接受封地。

公孫龍善於辯論。《公孫龍子·跡府》說,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

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彙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