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兩漢時期的人物是哪幾個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9W

屬於兩漢時期的人物是哪幾個的答案是:華佗、張衡、董仲舒、魏伯陽、張角

兩漢時期即漢朝時期,分爲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漢朝(前202—220年 )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因尚火德故稱爲炎漢 ,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爲劉漢 。

因此,漢代儒家學者都奉孔子爲先師,而無人以孟子或荀子後學自詡。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對漢儒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由此,漢初儒家學者中也隱約存在着對立的兩派。而自從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學”的形式提出一套系統政治學說之後,漢儒內部兩派的鬥爭便集中表現爲《春秋》三傳之爭。他們針對漢初政治所面臨的難題,提出“以德化民”和“以禮爲治”兩種政治主張。自武帝以後,兩派先後登上政治舞臺,對朝廷政策施加影響,使漢朝政治在儒術獨尊之後繼續表現出大幅度的搖擺變化,使武帝至宣帝、元帝至王莽、東漢一朝又形成幾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階段。

漢武帝尊儒有利於儒學的傳播和繁榮,使儒生大量進入各級政府,從而獲得參與和改造朝廷政治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武帝帝在尊儒的旗幟下采納了《公羊》家“《春秋》決獄”的主張,將儒家思想納入承秦而來的漢家律令,使帝國法律初步儒家化了。漢宣帝在武帝改革律令的基礎上,又對吏治進行了改良。西漢中期之儒術,雖然只是用來緣飾法律,雖然只是法治的輔助手段,但它畢竟介入了“漢家制度”,使得“王道”在朝廷政策中與“霸道”相雜,從而使東西方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得到進一步緩解,使關中和關東不再格格不入,使文化上的戰國局面宣告結束。然而西漢中期,帝國的規模在進一步擴大,開邊拓土成爲第一位的事業,支持對外戰爭是朝廷政策的重心。在這方面,《公羊》家的“三世異治”說也起了推動作用。但承秦而來的軍國主義體制和法治傳統更適合戰爭的需要,因而仍是朝廷制定政策的主要基礎。這一局面直到宣元之際才得以扭轉。在那之後,朝廷政策的重心終於轉到內政上來。

屬於兩漢時期的人物是哪幾個

東漢是西漢的繼續,繼承了西漢二百餘年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成果。它的建立意味着“漢德”復興,而在東漢人看來,“漢德”就是“堯德”,亦即《公羊》家所闡述的《春秋》之道。它定都洛陽,是西漢後期出現的政治重心東移趨勢的結果,使漢朝終於跳出了以關中爲本位的政治格局,進一步擺脫了軍國主義體制和法治傳統的束縛,爲《公羊》家重新撥亂反正、重建漢家制度提供了機會。它吸收了西漢的經驗教訓,對元帝至新莽的改制運動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受其影響,東漢統治者一度效法宣帝,興起嚴猛苛刻之風,但這不是東漢政治的主流。相比之下,意義更爲深遠的是:儒學士大夫集團對《春秋》三家之學,對儒家的兩種政治主張,作出了最後的抉擇,使《公羊》學重新獲得獨尊地位。在《公羊》學的影響下,東漢的政策重心始終在內而不在外。對外堅持“務廣德”,反對“務廣地”,沒發動過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對內雖在章帝時一度恢復鹽鐵、均輸等制,但很快又廢除了。堅持《公羊》家的太平標準、反對制禮作樂的呼聲佔有壓倒優勢。法律進一步儒家化,循吏作風也更加普及,強調“以義正我”的“以德化民”之術日益成爲儒學士大夫的自覺行動。這一切都使得東漢一朝在大量沿用西漢制度的同時,又表現出與西漢明顯不同的特色。

有華佗、張衡、董仲舒、魏伯陽、張角等。

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爲“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鍼灸各科。

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蜀郡太守張堪的孫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爲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

魏伯陽

東漢時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名翱、號伯陽,又號稱牙子。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記載,出身望族,喜修煉丹術道法。 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五相類》,雜揉《易》學、黃老之說。

張角

東漢末太平道的創立者。鉅鹿,今河北平鄉人。奉黃老道和《太平經》,以符水咒法爲人療病。 熹平年間,張角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