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著名的醫藥學家本草經注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4W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是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

本書摒棄了《神農本草經》按上、中、下三品類分藥物的方法,首次採用按藥物在自然界的來源及屬性分爲六類,即玉石類、草類、木類、蟲獸類、果菜類、米食類 (以上共收藥物551種),另外179種藥物,因陶氏已不詳其品種,均列於“有名未用”類。

南朝著名的醫藥學家本草經注是誰

記述了藥文的方法,首先是用紅字 (朱書) 和墨字 (墨書) 分別書寫 《神農本草經》和 《名醫別錄》原文,其次在各藥下用小字記出陶弘景註文。註文中廣泛參閱了前代文獻及有關藥物的調查資料,並提出陶氏個人的見解,編輯體例嚴謹,是南北朝時期有關藥物學的重要著作。本書在中國藥學史上影響很大,唐代政府纂修《新修本草》時即系在本書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增補而成,此後歷代重要的本草著作如 《蜀本草》、《嘉祐補註神農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均徵引此書全部條文,使本書內容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南北朝樑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

陶氏認爲《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爲《本草經集註》。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

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本書共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又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芎勞等,治黃疽通用藥有茵陳。

櫃子、紫草等。這對臨牀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對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

炮製、用量、服法、藥品真僞等與療效的關係,均有所論述。本書問世後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1)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2) 對藥物的形態、行爲、產地、採製、劑量、真僞等作了較爲詳盡的論述。

強調產地和採製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3) 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川芎等。(4) 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

(5)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南朝著名的醫學家是誰的《本草經集註》?

《本草經集註》是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南朝博物學家陶弘景把前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蒐集起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另一次總結,整理成《本草經集註》一書。

共得藥物七百三十種,書中,他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分類的新方法。

首先把七百多種藥分爲草、木、米食、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擴展資料:《本草經集註》的意義:《本草經集註》對後世本草學發展影響巨大,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就是在此書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補充後編撰而成的。1、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2、對藥物的形態、行爲、產地、採製、劑量、真僞等作了較爲詳盡的論述。

強調產地和採製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3、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九、川芎等。4、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

5、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誰?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陶弘景。南朝時期醫藥學家、代表作《本草經集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南朝齊、樑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相關信息1、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認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繼陸修靜之後,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頗有貢獻。撰成《真靈位業圖》,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羣仙衆真在內的等級森嚴的神仙世界。

2、他還整理《神農本草經》,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的新藥,編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記載有藥物七百餘種(原書已佚,現在僅存敦煌殘卷)。3、陶弘景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早期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無統一標準,陶弘景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爲一。

4、著成《本草經集註》,共收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分類(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卷),成爲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南朝著名的醫學家本草經集註是誰寫的?

《本草經集註》是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南北朝樑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

陶氏認爲《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

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爲《本草經集註》。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擴展資料評價南朝博物學家陶弘景把前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蒐集起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另一次總結,整理成《本草經集註》一書。

共得藥物七百三十種,書中,他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分類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種藥分爲草、木、米食、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陶弘景還首創治療性能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秦艽、防己、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

這種分類方法便於治療參考,對醫藥的發展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