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註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5W

《本草經集註》是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寫的。這本書是南北朝時期全面整理註釋《神農本草經》的著作,歷代無刊本,僅存隋唐時期寫本殘卷2種。本書摒棄了《神農本草經》按上、中、下三品類分藥物的方法,首次採用按藥物在自然界的來源及屬性分爲六類,即玉石類、草類、木類、蟲獸類、果菜類、米食類(以上共收藥物551種),另外179種藥物,因陶氏已不詳其品種,均列於“有名未用”類。

本草經集註是誰寫的

南北朝樑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認爲《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

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爲《本草經集註》。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這本書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對藥物的形態、行爲、產地、採製、劑量、真僞等作了較爲詳盡的論述。強調產地和採製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九、川芎等。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誰?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南北朝樑代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陶氏生活於南朝,一生歷經宋、齊、樑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陶弘景自永明十年正式歸隱茅山後,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

陶弘景主要成就

陶弘景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早期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書由於失效年代久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牀運用頗爲不便。

陶弘景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爲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註》,共收藥物730種,成爲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什麼?

《本草經集註》的作者是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據統計,陶弘景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經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

人物經歷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爲筆,在灰沙上學寫字。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曾作諸王侍讀的官,深受統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累書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爲什麼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爲回答。畫的內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着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着,並用牛鞭驅趕。

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由於王公貴戚參候相續,干擾也很大。後來,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關門讀書,與世無爭。

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典是由誰寫的?

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典,是唐代李勣等人對《本草經集註》詳加訂注,增藥114種,分爲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11類,凡20卷,名爲《新修本草》,後世稱爲《唐本草》。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撰頒佈的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紐倫堡藥典》要早883年。《新修本草》書成後800多年後,在日本始出現傳抄本。

《神農本草經》作者是誰?

截至2022年3月,《神農本草經》作者學者依然在考據中。

《神農本草經》在《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只是在樑代阮孝緒的《七錄》和《隋書·經籍志》中才開始記載,但均沒有寫作年代和作者姓名,因此歷代學者對此作了許多研究和推斷:

一、神農氏說

東漢鄭玄在《〈周禮〉鄭注》中認爲此書是神農氏時代的作品,由神農氏所作。

二、黃帝說

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曰:"黃帝使歧伯嘗味本草,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衆疾",認爲成於黃帝時代,由黃帝所作。但據考古研究認爲神農、黃帝時代尚無文字。因此以上兩說不能憑信。

三、漢代說

樑代陶弘景根據書中所載藥物產地,首先提出了此書爲漢人所撰的觀點。他在《本草經集註·序》中說:"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即華佗)等所記。"又說:"本草時月,皆在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

陶氏認爲書中所記藥物產地,多爲東漢時所設,據此推斷此書成於東漢,而作者可能是當時名醫張仲景或華佗。

《神農本草經》的主要內容

《神農本草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藥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爲之的結果。

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藥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藥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蒐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爲三類,這被稱爲“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