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雜症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5W

社交牛雜症,網絡流行語,是一種處於“社交恐懼症”和“社交牛逼症”之間來回切換的社交症狀。本質上還是社恐,只有在熟人面前才能侃侃而談。

社交,是年輕人們又愛又恨的存在,在網絡世界,最著名的描述一個人社交能力的詞,有兩個:“社交恐懼症”(社恐)和“社交牛逼症”(社牛)。

社交牛雜症是什麼意思?

社交恐懼症,原指一種精神疾病,但到了網絡語境中,就泛指害怕和別人進行社交的現象,比如:寧願發短信也不打電話、討厭聚會、拒絕和人進行肢體接觸、路上見到熟人,寧願裝瞎繞路也不想打招呼,等等。而“社交牛逼症”就是另一個極端,指一個人在社交中毫不膽怯,跟誰都能打成一片,甚至不在意別人異樣的目光,“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有這樣一些“社恐”或者“社牛”的人,但最近,網友們又造了一個新詞,而且這個詞指向的,纔是大部分人真正的社交狀態:“社交牛雜症”。社交牛雜症的具體表現爲:生人面前唯唯諾諾,熟人面前重拳出擊。

自己一個人時害羞,禮貌,文靜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出門時不能掃碼點餐的店能不吃就不吃,看到一羣人時會下意識的要繞道走,坐公交時到了自己下車站,司機沒停也不會喊,在哪站開門我就在哪站下。

但是和其他人一起出門時,就會像變了一個人,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哪怕做出一些離譜事,說一些誇張的語言都不會覺得丟人,反而覺得自己幽默細胞爆棚,還會感到非常的快樂,完全放飛自我的感覺。平時蔫了吧唧,一跟朋友在一起就“人來瘋”;有的小孩平時在家當混世魔王,一見了親戚就安靜如雞;這些都被當代網友戲稱爲“社交牛雜症”。

社交牛雜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心態,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簡而言之,就是“社恐”和“社牛”的中間狀態,通常是獨處或者在陌生人面前的時候,顯得非常拘謹,彬彬有禮;但如果是和家人/朋友相處,就會一鍵切換成社牛模式,話癆又瘋批,騷話滿天飛,甚至還會做出些驚世駭俗之舉。

很多人瞭解完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我不是社恐,我是“牛雜”啊!還有一種典型的“症狀”,就是在熟人和陌生人面前,連肢體動作、用詞、甚至聲調都不一樣,可謂是判若兩人。因此,對於社交牛雜症患者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提高社交能力,而是找到能讓他們充分發揮能力的對象和場合。

雖然帶個“症”字,但社交牛雜症並不是病,而是大部分人的常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極端的社恐或社牛相比,“牛雜”,也許纔是普通人的最愛吧。

所以社交的意義,更多的是爲了滿足自己而非他人,更何況社交本身就是一種消耗,當我們不再願意爲不必要的社交而付出大量的時間、心力的時候,社牛自然就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陌生人前安靜如雞,在朋友面前肆無忌憚的“牛雜”。“牛雜”不是社牛的退化,而是對精神資源的合理運用,如果我們無法做到八面玲瓏,那當然是要將精力和交際技巧,都留給最值得的人。

所以,只要你沒有社恐到已經影響正常生活的地步,那就沒必要強迫自己成爲社牛,能有一兩個讓你徹底放下心防,陪你嘮嗑、瘋玩的知己,就已足矣。你就是你,不需要被任何標籤定義。

貶義來講,就是覺得自己特別牛,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在場的所有人,其實一般來說人越缺啥越愛炫耀什麼。通常就是老懂王姿態,情商低還要讓別人聽他的。

褒義來講,見啥人說啥話,跟誰都能聊兩句,情商高不會讓別人不舒服,這類人通常是社交高手,因此有人也說社交牛雜症是社交天花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