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是不是正義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6W

不是。對於違法犯罪行爲的懲罰,只能由司法部門來執行,而且必須經過“正當的法律程序”,必須保證違法者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才能做到量罪而罰。

這是現代法律理念中最基本的常識。

以暴制暴是不是正義

面對違法犯罪行爲,我們的正確做法是報警。遭遇意外險情與傷害時,需要冷靜,學會有效的自救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時,有能力制服時,當然要勇敢地同其搏鬥。沒有能力將其制服的,可以採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及時脫身

萬不得已也要將損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情節比較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是違法。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受刑罰處罰。

“正義”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爲隆,是俗人者也。”正義觀念萌於原始人的平等觀,形成於私有財產出現後的社會。不同的社會或階級的人們對“正義”有着不同的解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爲,人們按自己的等級做應當做的事就是正義;基督教倫理學家則認爲,肉體應當歸順於靈魂就是正義。

整體看來大多數的觀點認爲公平即是正義。簡單來說是同樣的人同樣對待。①要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穩、愛憎分明、正氣凜然、正大光明、無私無畏。

②如果遇到非正義的事情發生,要採取起正當方式,奮起抗爭,見義勇爲,匡扶正義,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③未成年人要有見義勇爲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爲,要儘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正義。④我們不僅要爲自己、爲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要爲集體的正義去奔波,爲國家的正義去奮鬥。

以暴制暴是不是正義?

以暴制暴不是“正義”。以暴制暴大多數時候不能平息問題,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壞,這顯然不是正義。

即使看似平息了問題,以暴制暴不是正義,因爲它違背了正義的正當和公正的基本內涵。

首先在結果上,以暴制暴多數時候不能平息問題。注意以暴制暴強調的是以暴力回擊暴力的行爲,而不保證能達到平息問題的效果。我們將“實施暴行”記爲事件p,則“以暴制暴”即意爲:“若p,則p”,p發生後,我們應該進行p,可是接下來,根據條件,第三次p將再次發生,這是因爲第一次p發生後我們進行了第二次p。以此類推,p行爲將永無止境。

現實生活中,我們歸納出一條俗語:“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我們認爲p行爲是惡的,那麼顯然永無止境的p壞於一次的p。在這種情況下,以暴制暴通過惡的方式將壞的情況變得更壞,因此它顯然不是正義。

接下來我們考察以暴制暴平息了問題的情況。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將一種情況排除在“以暴制暴”的範圍之外。暴行c發生後,我們進行暴行a,暴行a雖然形式上屬於暴行,但是實質效果上,如果不這麼做,暴行c就會演化成更嚴重的暴行b,那麼我們認爲暴行a不屬於以暴制暴,因爲它的目的是保護,本質是止損。

而以暴制暴目的是受到暴行侵害後回擊對方,本質是破壞。我們認爲一種行爲的達成目的和實質效果遠比其形式重要,因此我們認爲暴行a不屬於以暴制暴。例如法官判處連環殺人犯死刑時,我們不認爲法官的判決屬於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不是正義,因爲它違背了正義的正當內涵。以暴制暴的動機顯然是認爲第一次暴行是不正當的。如果我們承認一種暴行不正當,那麼與之相同形式,相同目的和相同本質的行爲當然也是不正當的。以暴制暴不是正義,因爲它違背了正義的公正內涵。

公正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沒有偏私。我們不妨假設我們允許以暴制暴的行爲,請注意我們要排除之前所討論的那種情況。即現在,我們允許用暴行b回擊暴行a,其中b和a的目的和本質相同,都通過攻擊和破壞對方,使得對方的情況變壞。由於我們的假設,這時a得到了懲罰,b卻得到了允許而不被追究。

這時我們找不到一種正當的標準,使得這種標準可以區別對待兩個形式、目的和本質上相同的兩個行爲。因此我們的假設違背了公正的內涵。

以暴制暴是不是正義

正義是相對於邪惡來說的,某人的正義也就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的邪惡。所以在正義沒辦法確定的時候,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要看情況 所謂以暴制暴,是指通過暴力的手段來抵制暴力。

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如果把“暴”解釋成“暴力”,則“以暴制暴”,看似有力量,實質上是一種文明的困境,是一種最無奈的力量。

以暴制暴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在古代可能有一部分是正義的,但現今的社會,法律完善,執法體系健全,以人性化管理也和諧音符,用暴力就是破壞社會和諧,就算是在抓捕犯罪涉及人員上使用了暴力,媒體宣傳時也用使用語言技巧是暴力正義化,所以現在的社會我們能看到聽到的以暴制暴都是非正義的違法行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