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採納誰的建議遷徙塞下

來源:趣味百科館 5.92K

晁錯。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

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衆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

漢武帝採納誰的建議遷徙塞下

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啓(即後來的景帝)尊爲“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於西安東市。對於匈奴的侵擾和西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爲文帝所接受後,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晁錯並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使兩軍相爲表裏,各用其長技,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禦的策略,即《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在《守邊勸農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徙民實邊的主張。

晁錯的徙民實邊的主張,屬於一種積極的防禦,被文帝所採納。爲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錯在《募民實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要學習古代的方法,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格地組織起來。

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於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禦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晁錯是比賈誼稍後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說服力強;文風樸素無華, 但質實懇切,被後世稱爲“疏直激切,盡所欲言”,《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被魯迅先生譽爲“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晁錯的政論文立論契合時代熱潮,善於觀察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深識幽顯,見解透闢,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

正因如此,晁錯的政論散文切中實際,不發空論。如晁錯的三篇軍事政論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提出了徙民實邊的積極防禦策略,立論犀利,措施亦切實可行,所以被文帝所採納。內容上更爲正大,意境上更爲壯闊。其著論的出發點雖然都是基於建功立業,但落腳點又往往是漢朝的長治久安,並且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爲漢朝的鞏固和長盛不衰提議獻策,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大漢氣象的熱情讚頌,具有歷史的厚實感而在意境上更爲壯闊,體現出歷史上升時期的風貌。

藝術特色上,晁錯的政論散文,具有戰國策士的縱橫家風氣,力道遒勁,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同時語言明理,意脈流轉,在延續戰國時期綜合開合鋪張揚利的文風外,鮮明地呈現出了大漢氣象的散文。此外,與賈誼等人的政論散文不同,晁錯之論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簡潔短促語句來突出犀利而剛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漢文帝前元十一年漢文帝採納誰的建議下詔募民徙於塞下?

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漢文帝採納晁錯的建議,下詔募民徙於塞下。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屢侵邊境,侵擾狄道,文帝發兵征討,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

文帝很讚賞,賜給晁錯詔書,以示嘉獎,但並未採納晁錯主動出擊的建議。

晁錯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疏》,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禦外患,被文帝所採納。於是晁錯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影響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於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禦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漢文帝前元十一年漢文帝採納誰的建議下詔募民徙於塞下?

漢文帝採用晁錯的建議下詔遷徙。漢文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關係十分緊張,並且這些少數民族還有想入侵中原的想法,於是漢文帝就實行了一部分針對少數民族的事宜。

讓邊境的治安從而得到穩定。

並且漢文帝還運用了和親的方法,換來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是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爲止。

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在少數民族中的匈奴,老是一直侵犯中原。這個時候,漢文帝就採用了晁錯提出的建議,那就是將中原的人口遷移到邊境地帶。

這樣一來,不但開墾了荒地,還增加了國土的面積。而另外一方面,只要是一發生戰爭,這些遷移的人口是直接可以派上戰場的。這樣的方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並且漢文帝還孤立這些遷移的人口養馬。這樣一來,無意中養成了一股對抗匈奴的後備力量。匈奴對於這種陣勢更是不敢輕易冒犯。

漢武帝採納誰的建議,下詔是什麼?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建議,下詔是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爲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爲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爲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漢武帝隨後又找各種藉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推恩令歷史背景: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帝國的國勢已相當強大了。可是當時有三大問題存在。一是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軍事勢力,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不斷髮展。

三是匈奴不斷入侵,兩越不停製造事端,使得西漢王朝邊境不寧。這三個因素促使漢武帝決心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避免外敵還未進攻,而王朝內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