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導彈爲什麼不能攔截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9W

反導系統追不上;核彈頭造成核污染。說到核彈,大家最先想到的估計是我國的東風系列,這是我們火箭軍以德服人的最強論據。

還有少數應用於實戰的核彈,美國在二戰時期投放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以及前蘇聯的超級氫彈--大伊萬。

核導彈爲什麼不能攔截

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核彈有很多,那麼我們能不能攔截這些核武器呢?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核彈的使用方式。現在大多數核彈都屬於洲際導彈,就像我們的東風系列一樣,射程一般在6000公里以上,有些甚至能達到上萬米,攻擊半徑橫跨半個地球。洲際導彈不僅射程遠,飛行速度也很快,速度一般高達十幾甚至二十多馬赫(約等於4760米/秒),是音速的二十多倍。再加上有些洲際導彈能搭載分彈頭,靠近目標的時候會放出大量假彈頭迷惑對方,有些導彈甚至能在接近目標的時候緊急機動,通過一套高超的空中舞蹈甩掉追蹤的導彈。

所以現在的反導系統根本追不上它們。退一步說,就算薩德系統攔截到核武器,它也無法避免核彈散發出來的輻射污染。核彈頭是一個非常精妙的裝置,百分之九十九的核彈即使被導彈擊中也不會引發核爆,美軍的B2轟炸機就發生過好幾次墜機事故,但是機艙裏的核彈一次都沒有發生意外。

雖然核彈不會爆炸威力大打折扣,但是裏面所有的核原料都會泄露出來,如果這些核原料能保持完好,輻射污染就會相對小一些,回收核彈頭也更輕鬆一點,但是如果核彈被擊碎,就會變成一場世界末日一般的輻射雨,所到之處生靈塗炭,核彈頭落在交戰雙方的國土裏還好,萬一這些輻射碎片落在其他國家裏,就意味着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很有可能捲入第三方勢力。核導彈攔截防禦計劃幾乎是在20世紀50年代洲際導彈發明之後就開始的。此後,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古怪的設想,例如在大氣層引爆核武器來建立防護輻射帶,以及利用粒子束毀滅高空飛行核導彈的Seesaw項目。

要評估攔截核導彈的可行性,首先得知道核導彈的運作原理。以洲際彈道導彈爲例,俄羅斯的“先鋒”導彈可以達到27馬赫的最高飛行速度。單是速度這方面,就能讓大多數地面防空火力無可奈何。

洲際彈道導彈不僅飛得快,而且還飛得高。導彈運行分爲三個階段。在最開始的推進階段,爲了不被地對空導彈打斷施法,洲際彈道導彈會用5分鐘的時間直接飛出大氣層,然後準備在距離地球表面150公里的外太空解體。那裏的環境接近真空,只有少量的空氣分子。

導彈本體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極少,很難被地面防空系統監測到。第二階段是中途階段,推進部分燃料耗盡,進入軌道最高點,持續大約20分鐘。洲際彈道導彈由推進部、制導系統、戰鬥部和彈體組成。戰鬥部又稱彈頭,一次可以分裂出多顆核彈頭,用於摧毀對地面目標,完成戰鬥任務。

當洲際導彈的運行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終端階段時,彈頭會在太空與推進部分離,加速落向地球,穿過大氣層,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砸向敵國城市。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最致命、持續時間最短的,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結束任務。一眨眼的功夫,就能讓地面上的人連同房屋一塊炸平。洲際彈道導彈的干擾和反制攔截手段更是層出不窮。

爲了迷惑敵人的偵測追蹤系統,導彈會釋放聚脂薄膜氣球,讓敵人一時間無法分辨哪個是真正的目標,哪個是誘餌?爲了增加核打擊的成功率。洲際彈道導彈往往擁有10枚以上的彈頭。防守方的科技再發達,攔下了八成又有什麼用?只要有兩成的核彈漏網,核打擊的任務就算成功了。

防守方先前的一切努力也會隨着核爆一切化爲烏有。並且,如果一個國家鐵了心要打核戰爭,肯定不會只出動一兩發導彈。最少也得將半個庫存全部揮霍出去,把敵國領土夷爲平地才肯罷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