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雲遮望眼是哪位詩人的詩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4W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出自:《登飛來峯》;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是哪位詩人的詩

登上飛來峯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爲自己站在飛來峯的最高層。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詩反映了詩人爲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

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大家風範。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爲界分爲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

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