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書贈誰的條幅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1W

瞿秋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這是魯迅贈給同志瞿秋白之辭。意思是說只要有一個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艱難困苦之中,心靈深處的紐帶牢固地連在一起,患難相扶。

瞿秋白是一介書生,論文著書,倚馬可待,其文學功底在當年的中國共產黨內是排在前幾位的。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作爲一個理論家、宣傳家,乃至革命教育家,瞿秋白才華橫溢,綽有餘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瞿秋白的條幅。

1931年初,瞿秋白的領導崗位被解除了,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他可以在一直醉心向往的文學園地爲黨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文學活動中黃金般的輝煌時期。

魯迅比瞿秋白年長18歲,又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在文壇的地位比瞿秋白重要得多。然而,正如《序言》中所說:“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爲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 魯迅把革新的希望寄託於青年,他對蕭紅等青年的溫和,他同青年木刻家們的友誼,讓人印象深刻。

也是在1931年,魯迅和瞿秋白第一次通信,並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此後瞿秋白遇險時,曾數次前往魯迅的住所躲避。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遇害,魯迅非常憤慨,決定編訂瞿秋白的譯文集以資紀念,於是《海上述林》出版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瞿秋白的條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書贈誰的條幅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九年級(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爲“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爲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爲“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衆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爲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爲“民族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