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的意思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8W

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後的出戰;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鬥場面;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同時對仗工整,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朝廷的將帥剛出了宮門,身着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點。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着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爲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

從軍行的意思是什麼?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出爲婺州盈川縣令,死於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爲“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明人輯有《盈川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