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14W
八股取士是什麼意思

八股取士:指明清朝選拔官吏採用的科舉考試之法。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以後便承襲下來,格式愈益嚴格,文章越發空虛,直至清末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時才廢除,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被廢除。

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明朝統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知識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爲皇帝的忠順奴僕。明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省級考試叫鄉試,及格者稱爲舉人;舉人到京參加會試,合格者稱爲貢士;貢士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考中者稱爲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稱爲狀元、榜眼和探花。中舉的知識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權,可以免除差役和稅糧,進士都有官做。但是,這些人很多是沒有真才實學的。

八股文:

所謂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十個部分組成。破題,開首用二句設破題意。承題,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題的意義加以說明。起講,用數句或十數作爲議論的開始,只寫題大意,宜虛不宜實。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爲起講後入手之處。以下起股至束股纔是正式議論中心。

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須有兩股排比對偶的語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亦有聯屬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總字數, 順治時定爲550字,康熙時增爲650字,最後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應試者必須按四書五經的代聖賢立言,依格式填寫,因而具很大的侷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卻以科舉爲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爲主,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的興起,確實給自宋元以來活躍的史學當頭一棒,明清的史學失去了宋元時候的活力,從而導致受教育者缺少歷史修養,思想麻木,思維僵化,固步自封。加之對事件的認識缺乏歷史的眼觀與謀略,也爲後期歷史發展埋下了禍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