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哪本書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W

“兵民是勝利之本”出自毛潤之的《論持久戰》。這一思想主要包括:人民羣衆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軍隊和人民的團結與進步是戰勝強敵的根本條件。該思想揭示了人民羣衆在戰爭中起決定勝負的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軍事領域裏的運用,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軍事鬥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哪本書

人民羣衆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進行革命戰爭的主體以及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人民羣衆中蘊藏着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

軍隊和人民的團結與進步是戰勝強敵的根本條件。首先,必須善於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羣衆,其次,必須在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的基礎上改善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

《論持久戰》是毛潤之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所做的講演;原載於1938年7月1日《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



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哪本書?

《論持久戰》,兵民是勝利之本。

揭示了人民羣衆對於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軍事領域裏的運用,是中國共產黨的羣衆路線在軍事領域的反映,對指導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軍事鬥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持久戰,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爲優勢,變被動爲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爲優勢,變被動爲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戰役、戰鬥的持久戰,通常是在特定的情況和需要下進行。歷來兵家一般多忌曠日持久的戰爭,主張速戰速決。但也有的主張以持久戰疲憊、消耗對方,爾後擊敗之。

“兵是民勝利之本”這一論斷是毛澤東同志在什麼時間、哪篇著作中提出來的?

是毛澤東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提出的。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專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爲標題,論述了全面抗戰,全民抗戰的觀點。他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主張進行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解決兵源、財源等困難問題,達到“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目標。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片面抗日,主張全面抗戰思想的集中表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及抗日根據地的不斷擴大,充分說明了這條抗戰路線的正確性。“兵民是勝利之本”既是“人民羣衆是真正的銅牆鐵壁”這一思想的發揮,又是後來“人民戰爭勝利萬歲”、“全民皆兵”、“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一類口號的來源。

民兵是勝利之本是誰提出的軍事理論

你的表述似乎有誤,不是”民兵是勝利之本”,而是“兵民是勝利之本”。

這是毛主席提出的。毛澤東1938年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

毛澤東關於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人民羣衆對於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軍事領域裏的運用,是中國共產黨的羣衆路線在軍事領域的反映,對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軍事鬥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兵農是勝利之本這是誰提出的軍事理論

兵民是勝利之本

【出處】《論持久戰》毛澤東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專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爲標題,論述了全面抗戰,全民抗戰的觀點。他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衆之中",主張進行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解決兵源、財源等困難問題,達到"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目標。這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片面抗日,主張全面抗戰思想的集中表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