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在位多少年

來源:趣味百科館 2.01W

劉徽不是皇帝,他是中國五胡十六國前趙時皇族,是趙楚王。光八年級年,漢國皇帝劉曜回到長安,從平陽遷都於長安,立后妃羊獻容爲皇后,兒子劉熙爲太子。封兒子劉襲爲長樂王,劉闡爲太原王,劉衝爲淮南王,劉敞爲齊王,劉高爲魯王,劉徽爲楚王,各宗室子弟都進封郡王。

劉徽在位多少年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在中原建立漢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爲止。

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由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十六國”之稱源出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爲十六。”

範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劉徽是哪個朝代的?

  劉徽(約225—295),山東鄒平縣人,魏晉時期人。

  劉徽是中國數學史上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地位。他在數學發展史上首次創立了“割圓術”,完善了圓周率的算法,爲計算圓周率建立了嚴密的理論,從而開創了圓周率研究的新階段。他根據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原理,提出了計算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也被稱爲“重差法術”。他的著作有《重差》《九章算術注》《九章重差圖》等。《九章重差圖》現已失傳,《重差》流傳到現在,就是著名的《海島算經》。這些著作以其精深的見解和嚴密的論證,對我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它的作者已不可考,成書於西漢時期,書中所收集的各種數學問題,有些是先秦以前就流傳的,長期以來不同數學家對其進行了各種刪補和修訂,由西漢的數學家整理完成。

  現傳本《九章算術》共收集了246個應用問題和各種問題的解法,主要分爲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涉及的數學知識包括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和麪積計算等,在當時處於世界先進之列。不過書中的解法比較原始,而且缺乏必要的證明。劉徽爲其作注,寫出了《九章算術注》,在原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概念,並對此書的許多結論做出了嚴格的補充證明,他的一些方法對後世啓發很大。

  在幾何方面,劉徽獨創性地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16。

  在代數方面,他在世界範圍內最早提出了十進小數概念,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並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即用簡便的互乘相消法代替了原始的直除法。他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n項和公式,提出並定義了許多數學概念——冪(面積)、方程(線性方程組)、正負數等等。

  《海島算經》一書中,劉徽精心選編了9個測量問題,還提出了重差術,即採用重表、連索和累矩等方法來測高測遠。他巧妙地運用“類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術由兩次測望發展爲“三望”甚至“四望”。而印度在7世紀、歐洲在15至16世紀纔開始研究兩次測望的問題。

  劉徽的一生是爲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創見,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極爲寶貴的數學財富。

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有誰?

1、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 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

2、趙爽,又名嬰,字君卿,中國數學家。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生平不詳,約182---250年。

據載,他研究過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劉洪的《乾象曆》,也提到過“算術”。他的主要貢獻是約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該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唐初改名爲《周髀算經》該書寫了序言,並作了詳細註釋。

3、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纔打破了這一紀錄。

4、祖𣈶(456年—536年),一作祖𣈶之,字景爍,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之子。同父親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並據此提出了著名的“祖𣈶原理”。

5、張丘建,清河(今邢臺市清河縣)人,我國著名的大數學家。他從小聰明好學,酷愛算術。一生從事數學研究,造詣很深。“百雞問題”是中古時期,關於不定方程正整數解的典型問題,邱建對此有精湛和獨到的見解。

著有《張邱建算經》3卷。後世學者北周甄鸞、唐李淳風相繼爲該書作了註釋。劉孝孫爲算經撰了細草。算經的體例爲問答式,條理精密,文詞古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傑作,也是世界數學資料庫中的一份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趙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沖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祖𣈶

劉徽是哪個朝代的皇帝

劉徽不是皇帝,中國五胡十六國前趙時皇族,新興(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劉曜子。光八年級年(319年),漢國(前趙)皇帝劉曜回到長安,從平陽遷都於長安,立后妃羊獻容爲皇后,兒子劉熙爲太子。封兒子劉襲爲長樂王,劉闡爲太原王,劉衝爲淮南王,劉敞爲齊王,劉高爲魯王,劉徽爲楚王,各宗室子弟都進封郡王。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爲止。

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由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十六國”之稱源出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爲十六。”範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

劉徽是古時侯那國的?

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鄒平縣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公元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他在公元263年撰寫的著作《九章算術注》以及後來的《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數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望採納~~~~~~~~~~~~~~

魏晉南北朝有那幾位科學家

1、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另外他還重編了一本曆法,叫《大明曆》。劉徽的一生是爲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爲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彙集成一部著作,名爲《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爲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曆》,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曆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爲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但早已失傳

3、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爲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賈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漢族,益都(今屬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生活於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註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此外,書前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有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5、範縝(約450~約515)中國南朝齊、樑時思想家,無神論者。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曾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宜都太守、晉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論者進行了兩次公開的論戰。範縝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說,認爲人生好比同一棵樹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廳堂,也有些花瓣飄落進糞坑中,這完全是自然現象,毫無因果可言。對於形神之辯,他認爲,形神相即,不得分離。精神離開形體,不能單獨存在。著有《神滅論》、《答曹思文難神滅神》(即《答曹舍人》)。《神滅論》堅持了物質第一性的原則,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體)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

6、葛洪(284~364)爲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爲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爲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較早觀察並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蟲病等。葛洪煉製出來的藥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藥物的原料。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昇華,直接成爲結晶的現象。

7、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着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弩箭,對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8、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歷官三國魏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晉光祿大夫、司空,封鉅鹿郡公,作《禹貢地域圖》,開創我國古代地圖繪製學。裴秀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條基本原則——製圖六體,確立了我國古代地圖學的理論基礎。李約瑟稱他爲“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樑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諡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樑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貢獻就是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爲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今蒼山長城鎮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曆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訂正舊曆所訂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於宋、齊及樑天監中葉,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爲3.1429,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他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鬥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報應問》、《達性論》等這些著作記錄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顏延之等的辯論,見於《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宋書》、《南史》均有傳。 宣揚無神論。他還熟知歷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書》,書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晉初醫學家。名熙。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在曹魏、西晉均任太醫令。精研醫學,正視脈理。曾對當時已失散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舉行輯集,收拾整頓成《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使《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文獻大部內容都以生存下來。他又蒐集前代醫學家脈學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著成《脈經》十卷,總結爲24種脈息,使古代脈學系統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奠定了儒醫脈學診斷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