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哪首詩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4W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這首詩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所作。這幅詩歌描繪了一幅“雨中問路圖”。由於短短詩歌展現了一幅動態場景,耐人尋味,在問路過程中,詩人獲得了別人的幫助,因此心中也有陣陣暖意,於是用詩歌記之。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哪首詩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

這首詩像是一場獨幕劇,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人物、事件。“清明時節雨紛紛”交代了時間:清明節;天氣:下雨天。“路上行人慾斷魂”交代了地點:路上;人們的狀態:由於傷心過度,愁苦極深,魂魄都要飄散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交代了人物:路人甲、作者和牧童。事件:向牧童問酒家的地址的經過。



清明時節雨紛紛,詩名是什麼,求全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這是一首寫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清明節的詩。直到今天,提到清明節,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這首《清明》,全詩通過簡單通俗的語言描繪出清新的景象、優美的意境。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的意思是:清明佳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黯然銷魂,詢問路人哪裏有酒家,牧童遠遠地指向了杏花深處的村莊。

詩人在清明節這天遇到了紛紛的春雨,在這家人團聚祭祖踏青的節日裏,詩人走在雨中的行路上,不由得黯然銷魂。“雨紛紛”不僅描寫了春雨淅淅瀝瀝的特點,還營造了悽迷紛亂的氛圍。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什麼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杜牧的《清明》的首句詩,全詩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哪首詩

《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內容品鑑: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樑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清明節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全詩是什麼?

那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的全詩是: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於古詩《清明》的介紹: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爲傳誦。

1、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

2、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

3、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

4、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關於《清明》的賞析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徵。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

這位行人爲何“欲斷魂”呢?因爲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