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什麼時期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1W

《黃帝內經》的創作年代爲先秦至漢。《黃帝內經》相傳爲黃帝所作,因以爲名,但後世較爲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什麼時期的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爲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一,2019年已經推出。



黃帝內經是什麼時候的

問題一:黃帝內經是什麼時候寫的《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琺、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裏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內經》思想的薰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 深得其精要,而終成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鍼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問題二:《黃帝內經》的作者,創作時間,起源分別是什麼?《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託名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論醫之書。《黃帝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分,各卷81篇,共80餘萬言。

《黃帝內經》的著作時代,至今尚無定論。從其內容看,非一人一時之作,但一般認爲其主要內容是反映戰國時期醫學理論水平的,基本定稿時期應不晚於戰國時期。當然,其中有些內容可能出於秦漢及六朝人之手。

《黃帝內經》所引古代醫籍。有《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經脈》《五色》、《脈經》等。說明在《內經》之前已有許多種醫書弗傳於世。

經絡與鍼灸,在《黃帝內經》中,居於主體地位,繼承和發展了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侯》和張家山漢簡《脈書》,乃至扁鵲等的經絡學說和針刺治療經驗,在針刺治療上,不僅突破了上述帛簡醫書和《五十二病方》等只採取灸法的水平,同時也遠比《史記・扁鵲傳》記載的治療經驗更加具體和系統。在《黃帝內經》中,《靈樞》:經脈篇、經別、經筋,更加完整和系統地論述了經絡學;《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論等篇,論述了針刺器材的製備;《素問》:氣穴、氣府、骨空、水熱穴等各篇,論述了腧穴分佈;《靈樞》:九針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論述了持針法則;《素問》:八正神明、離合真邪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的補瀉方法;《靈樞》:診要經終、禁例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禁忌等,以及各種疾病的針刺療法。

陰陽五行學說被引入醫學,最早是秦國醫和,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的“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驚”,也反映了五行學說的內容,這段文字後來載入《靈樞・經脈篇》,《素問・脈解篇》說:“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說明陰陽五行學說,已被引入醫學理論中。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爲《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爲《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鍼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爲《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亡失”。

問題三:皇帝內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黃帝內經》起源於黃帝,具體成書作者已不可考。總而言之,《黃帝內經》非自一人一手,其筆之於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問題四:黃帝內經到底是什麼年代的著作《黃帝內經》相傳爲黃帝所作,但後世較爲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問題五:《黃帝內經》成書於何時《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後世較爲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 。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問題六:(黃帝內經)切脈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黃帝內經》中講,脈是氣血運行的反映,診脈不但要了解整體氣血循環的變化,切脈要結合視精明,察五色,觀臟腑、形體強弱盛衰等各方面,特別指出,早上是診脈的最佳時間。 《黃帝內經》說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 可見,早上診脈是再好不過了,所以,以後大家在看中醫的時候,應該早上去,有個好的診脈時間,醫生能更好、更準確的治病。

問題七:《黃帝內經》是誰的著作?是什麼時候寫的?首先,黃帝的概念,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它代表着古代一羣優秀的人的統稱。書當然不是一個人寫的,是很多醫家假借黃帝的名號,不爲自己出名,把自己的做好的經驗著作統一編輯,爲後代醫學作爲經驗。 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裏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內經》思想的薰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 深得其精要,而終成我國曆史上的一代名醫。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鍼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問題八:《黃帝內經》是誰寫的?《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爲古代醫家託軒轅黃帝名之作,爲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爲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績《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問題九:四庫全書中黃帝內經寫於什麼時候《黃帝內經》起源於黃帝,具體成書作者已不可考。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其筆之於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後世較爲公認《黃帝內經》最終成型於西漢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紀末已經成書問世。這是《黃帝內經》成書的最後年限。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皇帝內經》出自哪個朝代?

古人對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

(一)成書於先秦、戰國之時.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悅、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極經世》卷八《心學第一、二》中以爲《素問》是“七國時書也”、“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所爲而託於上古.”

(二)成書於虞國、秦漢之間.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程顥、司馬光等.他們認爲“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鍼灸邪?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鬥中說《素問》“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達舊聞,著之竹帛.”因爲《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三)成書於西漢時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類稿》認爲《素問》“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末世邪?又曰以酒爲漿,以妄爲常,由儀狄是生其前面彼時人已皆僞邪?《脈要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則羅與欲血皆漢時事邪?予故以爲岐黃問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這裏,朗玻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於漢代等證據推斷《素河》產生於西漢時期.

對於《黃帝內經》成書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這些.然而研究並沒有到此結束,當代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們通過對《內經》和《周禮》及《史記·扁鵲倉公傳》的對比,說明三者在學術思想上的一致性,並通過對《素問》文學結構的分析,說明這一部分出自於先秦而不可能遲於扁鵲.並通過分析前人的成說和大論的內容,認定這一部分內容出自於戰國至東漢之間,而且經過多數醫家彙集而成.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

成書時間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髒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是西漢以後的作品。成書時間一般有三種流傳說法:

一、《黃帝內經》是“三墳之書”其中之一,有人認爲是黃帝所寫,但黃帝年代各方面幾乎沒有任何留下資料說明當時的醫學背景,可信度非常低

二、認爲它是春秋戰國時候的著作,北宋程顥、司馬光都持這種立場。

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裏,從文字、語言、用詞、以及所涉及到的社會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戰國的背景。因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之久,確實可能包含多種觀點、不同習慣的內容。

程、司馬二人不覺陰陽五行爲儒生僞造,由於利益衝突,故隱沒之,此稱春秋筆法。

三、認爲《黃帝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成書時間約在西漢。

《黃帝內經》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劉向、劉歆父子,作爲圖書分類目類來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類,而由李柱國來分工、校正醫書,時間是西漢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認爲《黃帝內經》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書。

最早是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史記中記載不少當代醫學,如公乘陽慶、倉公、扁鵲等,但唯獨沒有記載更爲重要的《黃帝內經》,所以被認爲不可能早於寫《史記》的時代,司馬遷是在公元前99年入獄時撰寫了史記,從上述推論《黃帝內經》大約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

自先秦之際天六地四,說卦傳曰:參天兩地而倚數,西漢之時,儒生雜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謬說,此等謬說一律出自孔子家語。

1973年,在馬王堆3號墓所出土的簡帛醫書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脈法》、《導引圖》等14件醫書,而墓主是西漢初年封於長沙的軑侯利倉之子,下葬時間爲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這些文獻較爲簡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經脈,而黃帝內經是十二經脈,從理論的簡繁、完善程度上認爲,十一經脈要早於十二經脈,也就是完備的《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要晚於公元前168年。

由是觀之黃帝內經必成於西漢末年至文風稍似六朝之時,故《素問》、《靈樞》當是僞作

擴展資料:

簡介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爲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二、內容

《黃帝內經》分爲《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鍼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三、成就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昇華爲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牀規範,成爲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2010年中國向“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評審委員會”提案據認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書堂印刷出版,爲當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評審委員會通過將這部文獻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它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爲“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誰知道皇帝內經是什麼年代編寫的?

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

戰國時期——

(前475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戰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史學家有不同的爭議。《史記》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鑑》定戰國的開始於前403年

《黃帝內經》到底成書於什麼朝代

《黃帝內經》成編於春秋之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在國學經典中地位獨特,是唯一一本以聖王之名命名的書.總結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春秋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爲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