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文字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3W

中國最早的文字爲甲骨文。甲骨文又名“龜甲獸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商朝晚期。甲骨文最早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早先被當地百姓當做包治百病的藥材“龍骨”使用,於光緒二十五年被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認出,甲骨文才重新得以重見天日。

中國最早的文字

關於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也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象形意義也比較明顯。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201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爲莊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爲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爲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莊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擴展資料

文字在語言學中指書面語等人們意思表達的視覺形式,古代把獨體字叫做“文”,把合體字叫做“字”,如今聯合起來叫做“文字”,文字的基本個體叫做“字”。在日常生活中,“文字”還可以指書面語、語言、文章、字等。

從漢字跟漢語的個體單位的對應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的內部構造來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據意義構造的有理偏旁)、聲旁和配旁(沒有根據的無理偏旁)3種偏旁部件。

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爲wén zì,基本意思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圖像或符號。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文字

我國最早的文字叫什麼?

一、目前中國所知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二、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但大部分還沒有被釋讀出來。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

一般認爲,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殷商君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常命巫師在龜甲獸骨上鑽洞燒灼,形成裂痕。巫師根據裂痕分辨神諭,事後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

商亡之後,占卜在周代逐漸絕跡,其文字也逐漸不爲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北宋以來就不斷髮現商代銅器,當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爲,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爲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爲,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中國古代文字)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哪個?

我國最早的文字叫叫“符號”

符號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1898年首次發現。1928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繫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及神家氏結繩

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1300年。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號出現。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你知道嗎?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據說是倉頡創造的。

甲骨文出現之前,原始社會的人習慣用“結繩記事”或其它相對簡單的、非文字類的媒介記事,這樣的方法存在諸多弊端,比如不易保存、數量太多時無法使用等。使用領域方面的需求倒逼先輩們創造文字,於是先輩們模仿動物的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這就是甲骨文,看着非常直觀。看着像魚的文字就是“魚”,看着像烏龜的這個字就是“龜”。

雖然直觀的甲骨文被成功創造出來,但甲骨文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甲骨文筆畫繁瑣,在學習和推廣上有諸多不便。當然,由於時代條件限制,甲骨文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得到發展。不過,隨着社會發展的需要甲骨文還是不出所料地被簡化,並且發展成不同的字體,歷史上的隸書、小篆等字體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演變到最後,甲骨文就成了現在的簡體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普及文化的需要,流傳了幾百年的繁體字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教育部門又對繁體字進行修改,最後變成了現在的簡體字。19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大力號召“白話文”希望藉此破除文化壟斷,新中國成立後白話文更是成爲“時尚”的代名詞迅速普及,白話文和簡體字就構成了現代社會基本的文字模式。

作爲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從創造開始便牽動着無數國人的心,可以說甲骨文的發展這是中國人的發展歷史。甲骨文最初刻在骨頭片上,後來刻到竹簡上,東漢蔡倫發明紙張後又出現在紙張上,只是這些文字是甲骨文的“後代”。甲骨文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當甲骨文這樣繁瑣的直觀文字不適合時代時,它就會被適當地精簡。

綜上所述,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直觀性很強的甲骨文。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

擴展資料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爲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爲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爲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爲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爲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爲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

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