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7.63K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意思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的意思:想盡了辦法爲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有意一再撥錯琴絃。出自唐代李瑞《聽箏》。

原文: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製的箏枕前。想盡了辦法爲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有意一再撥錯琴絃。

註釋:

1、鳴箏:彈奏箏曲。2、金粟:古也稱桂爲金粟,這裏當是指絃軸之細而精美。3、柱:定弦調音的短軸。4、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潔白的手。5、玉房:指玉製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6、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7、拂弦:撥動琴絃

賞析

這首小詩輕捷灑脫,寥寥數語,就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線條流暢,動態鮮明的舞臺人物速寫圖。

詩的一二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於彈奏狀態。箏是一種絃樂器。從唐詩中所描寫的箏來看,箏是十三根弦。此詩是速寫,當然必須抓住最能突出主題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彈箏者手中正在撥弄的樂器,特別是那絢麗華美,閃爍着點點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詩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雙正在琴絃上跳動的潔白如玉的纖手上,以及彈奏的環境。精潔雅緻的琴房,自然別有一番情味。從畫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對比,色彩明麗而華貴,雖然是速寫,卻又施重彩,給人以極爲強烈的印象。繪畫畢竟是視覺的藝術,而鳴箏所成的樂曲則是作用於聽覺的藝術。一、二兩句詩所繪出的畫面是絕妙的,讀者從中瞥見了閃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卻沒有聽到琴聲。也許是精湛的工藝、綽約的風姿、高潔的環境使詩人過於全神貫注了。

詩的前兩句寫女子正在彈箏,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並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爲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此詩顯然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啓發。“時時”說明這並非偶爾失手,也並非技藝低下,因爲這失誤明顯地屬於有意爲之,這種故意的失誤是出於尋覓知音的苦心。她大約也是淪落風塵之人,對一般浪蕩子弟,她的故意錯彈飽含着對這班人的嘲弄和蔑視,但總會有一天,真正的知音會聽出那曲中的深意,從而向她投去會心的一“顧”的。此處的“周郎”喻指聽者,“欲得”就意味着當時坐在一旁的“周郎”沒有看她。爲什麼不看她呢?大概聽者已經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

本來這應該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爲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於一“顧”,怎麼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一兩個音,於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原來是誤非真誤。爲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於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出兩者的心理神態,其意趣韻味無窮。

創作背景:

爲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他二十四歲爲大將,時人稱其爲“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過頭看一下奏者。此詩當然受到這個故事的啓發。

作者簡介:

李端(約743年—782年),字正己。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大曆中進士。任祕書省校書郎,官至杭州司馬。李端才思敏捷,工於詩作,又長於奕棋,爲“大曆十才子”之一,辭官歸隱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作品多應酬之作,個別作品對社會有所反映,喜作律體,亦擅長七言詩行,於大曆才子中罕見。有《李端詩集》,《唐才子傳》卷4有傳。喜作律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