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修辭手法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6.1K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如:“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中的“渭陽”是引用典故,出自《詩經·唐風》中的“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所以用“渭陽”一詞指代“舅氏”。

用典是修辭手法嗎

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中的“東籬”引用典故。“東籬”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田園生活或閒雅的情致。

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引用典故。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乾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後指書稿、史書。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中的:長亭“引用典故。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爲送別之地的代稱。




用典是修辭手法嗎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爲佳作。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爲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用典是修辭還是表現手法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很多人會誤以爲它是表現手法,其實它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引用典故。用典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用典的作用也有很多,比如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

修辭手法介紹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作用: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

用典是 修辭手法還是表現手法。

用典 [yòng diǎn]

解釋: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作用:使立論有根據。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爲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用典是什麼意思 用典屬於修辭手法嗎

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引用典故。用典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舉例說明用典的意思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或前人的章句。由於一個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內容非常豐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個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義,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代詩詞中,典故比比皆是。

舉個例子:

淚【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首詩以淚爲主題,說了人一生中各種悲傷的事,前六句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別說: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七八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高官,流入心中的酸楚之淚比前面六種更強烈。

用典如下:

1,永巷:指漢代用來禁閉犯錯的妃子或宮女的宮中長巷。《史記·呂后本紀》:“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是說傳說舜帝死在湖南,他的兩位妃子趕去弔唁,哭的淚滴在竹子上留下斑痕。

3,峴首碑:晉朝羊祜爲官造福一方,死後百姓爲他在峴山上建碑痛哭。

4,人去紫臺:指王昭君遠嫁匈奴,離開漢宮。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5,兵殘楚帳:指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劉邦圍困垓下,聽到四面楚歌而軍心渙散的故事。

用典的詩句

1、《錦瑟》——唐代李商隱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譯文: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爲可以感動杜鵑。

典故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爲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爲杜鵑。

2、《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譯文:象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典故是: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劉禹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譯文:懷念故去舊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典故是:“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請問,用典屬於修辭手法嗎?

你問的是兩個概念,用典本身不屬於修辭格,只是看用到什麼地方。

八種修辭格只有下列的: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爲生動;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具體;化冗長爲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穫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係,就是箭和靶的關係。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纔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着。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羣衆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爲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

4.誇張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誇張指爲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啓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麪饃饃的香味來了。

=============================================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係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爲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例如: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爲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鬆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爲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複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

7.設問

設問的特點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啓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

8.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羣衆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