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臨風的臨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8.96K
把酒臨風的臨什麼意思

把酒臨風”的臨”的意思是:對着。

把酒臨風”的意思是:拿起酒杯,對着風喝酒。

該句話出自《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全句意思是:登上這座樓,就產生心情暢快,精神爽快,榮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風,高興到了極點。

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登上岳陽樓時的愉快的心情。

臨”在文言文中有兩種讀音,一是讀lín(二聲)”;一是讀lìn(四聲)”。

一、當臨”讀lín”時,既可充當實詞,也可充當虛詞。

1、當臨”是動詞時,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從高處往低處察看。例如:春秋荀子《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白話文:沒有從高處往低處察看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

2) 引申爲從上監視着。例如:《宋史·趙普傳》:今陛下君臨四方。

白話文:現在陛下從上監視着四方。

3) 面對(上對下,尊對卑)。例如:三國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零。

白話文:面對着這篇表章,我眼淚不停地流。

4) 碰上,逢着。例如:《禮記·曲禮上》:臨財無苟得,臨難毋苟免。

白話文:面對財物沒有得到,遇到困難不要苟且免。

5) 到,至。後常用作敬辭。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山名),以觀滄海。

白話文:東臨碣石山(山名),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6)照着他人的字畫書寫或繪畫。例如:現代姚合《秋夕遣懷》:臨書愛真跡。

7) 靠近,逼近(多用於上對下,強對弱)。例如:三國諸葛亮《出師表》:臨崩寄臣以大事。

白話文:在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2、當臨”是介詞時,其意思如下:

在…之前,在即將…的時候。例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

白話文:臨別作這贈序,在這盛情的宴會上,有幸承蒙閻公之恩。

二、當臨”讀lìn”時,可以充當動詞,其意思如下:

哭(很多人哭,或聚衆哭,爲喪事而悲痛哭泣)。例如: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遂爲義帝發喪,臨三日。

白話文:於是爲義帝發喪,哭三天。

原文節選:

至若春和景明1,波瀾不驚2,上下天光3,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4;岸芷汀蘭5,郁郁青青6。而或長煙一空7,皓月千里8,浮光躍金9,靜影沉璧10,漁歌互答11,此樂何極12!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13,寵辱偕忘14,把酒臨風15,其喜洋洋者矣16。

譯文如下: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波平浪靜,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湖面上的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有時湖面上微波盪漾,浮動的月光閃着金色;有時湖面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響起了,一唱一和,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飲,那心情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註釋:

1、至若春和景明:至於到了春天氣候暖和,陽光普照。至若,至於。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2、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裏有起”動”的意思。

3、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面光色交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一,一片。萬頃,極言其廣。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沙鷗,沙洲上的鷗鳥。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鱗,代指魚。游泳,或浮或沉。遊,貼着水面遊。泳,潛入水裏遊。

5、岸芷(zhǐ)汀(tīng)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芷,香草的一種。汀,小洲,水邊平地。

6、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7、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或,有時。長,大片。一,全。空,消散。

8、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

9、浮光躍金: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有些版本作浮光耀金”。

10、靜影沉璧: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這裏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正中有孔的玉。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11、互答:一唱一和。

12、何極:哪有窮盡。何,怎麼。極,窮盡。

13、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14、寵辱偕忘:榮耀和屈辱一併都忘了。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一作皆”。

15、把酒臨風:端酒面對着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臨,面對。

16、洋洋:高興的樣子。

作品介紹: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爲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因外物悲喜”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詩人的遊覽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爲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爲雜記中的創新。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慶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爲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爲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爲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爲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並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蔘考。滕子京雖然被貶嶽州,但他在任期間,做了三件政績工程,希望能夠取得朝廷的諒解。重修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完成於慶曆五年(1045)。滕子京爲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贈給范仲淹《洞庭晚秋圖》,並向他求作兩記,一則就是《岳陽樓記》,另一則是《偃虹堤記》。《岳陽樓記》所述內容有實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記》則無跡可尋。但是在《偃虹堤記》中,范仲淹也同樣將偃虹堤描寫得具體翔實,相較岳陽樓毫不遜色。因而,便引發了少數學者關於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岳陽樓的爭議。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慶曆三年(1043),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