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是公海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8W

臺灣海峽是公海嗎

臺灣海峽(Taiwan Strait),簡稱臺海,是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北起臺灣省臺北縣富貴角與福建省福州平潭島連線,南至福建東山島與臺灣鵝鑾鼻連線。

主要以大陸棚爲主,其水深(岩牀最大深度)爲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島嶼外,尚有澎湖羣島與臺灣省屏東縣的小琉球。

地質地貌

大致爲1.1萬年至4.2萬年前。當時由於晚更新世後期發生氣候變化,發生大海退,海臺灣海峽在東亞的位置水下降了130~180米,臺灣海峽變成陸地,臺灣島和大陸相連接。所以大量古人類、古動物從大陸經過成爲陸地的臺灣海峽遷徙臺灣。兩岸古人類同根同源,臺灣史前文化是中華民族史前文化的一部分,臺灣海峽自古是傳播閩臺文明的通道。

當年在臺灣海峽成爲陸地時,它曾是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最重要的古人類、古動物的主要通道。從臺灣海峽打撈的衆多動物化石,也可證明臺灣海峽曾是陸地。第四紀早更新世時,全球發生冰川,我國海域下降60米,臺灣島再次強烈上升,臺灣海峽大部分露出水面,臺灣與福建又連成一片。早在6億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運動開始時,在臺灣海峽地區出現臺灣灘,這是海峽中的最高處,深度僅20米,但兩岸間許多地區依然連爲一體。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北港地區的石油勘探中,發現菊石化石,這是中生代的標準化石,由此證明,在中生代(約2.2億年以前)三疊紀和侏羅紀期間,兩岸間雖然許多地方已經出現海水,但主要還是陸地。臺灣海峽位置上的地殼運動沒有停止。到1.92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兩岸間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此時臺灣開始成爲陸地,地質史上臺灣稱之爲南澳運動(即由大南澳片岩演變爲大理石),大陸稱之爲燕山運動。此時,在兩岸間分別出現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央山脈。但是兩岸間還是相連的。

海峽最初的形成。兩岸分離開始於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也就是在約5400臺灣海峽萬年以前,臺灣中部地區開始被水淹,中間成爲淺海,開始成爲海峽。在始新世早期的地殼運動中,臺灣開始太平運動,大陸開始茅山運動,兩岸陸地連成一片。直到第四紀更新世時期,華南地區的花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雲母被沖積到臺灣海峽中的低部地區,今天台灣北部和中部地區大量開採,成爲新竹玻璃工業的重要原料。因爲兩地相連,史前動物來往兩岸,在臺中大坑發現了劍齒象化石,在桃園發現了古犀牛化石,這些生活在大陸的史前動物在臺灣留下來,是兩岸連在一起的地質證明。

海進海退期的出現。自第四紀冰河期(1800萬年至6000年之間)以來,大海進入海進期,海水面上升約有100至130米,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臺灣海峽開始形成。自此開始,兩岸間的來往由陸地轉爲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現海退,臺灣海峽變淺易於渡海,也爲在航海不發達的兩岸居民來往提供了方便。

地殼運動使得臺灣和福建分開,潮水漲落曾使得臺灣與福建之間出現通道,但臺灣和福建兩地的地質、地形、自然、特產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脈和河流的走向及分佈,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幾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設計圖的複製品;氣候上,同受亞熱帶海洋季風的控制,年溫度變化、降水量、冬夏季風的光臨,又是多麼的相仿;植被上,黃、紅棕類土,沖積土,灰化土及鹽土等土壤,各種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農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並非人類的創造力所能及。

臺灣海峽是國際海峽

所謂國際海峽(International Straits),不是指國與國之間的海峽,而是指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臺灣海峽正是國際海峽。

按照《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在國際海峽,所有船舶和航空器、包括軍艦以及運載核武器的船舶(一般不能斷言其航行是無害的)都享有通過性航行權(right of transit passage)。這裏所說的通過性航行,指僅以迅速而不間斷的通過爲目的的航行。這裏所說的通過性航行權,是指海峽兩岸的國家或地區有義務不得妨礙或者阻止通過性航行。可以說,在通過性航行制度成立之後,發達國家提出的關於國際海峽應具有與公海同樣的航行自由和飛越自由的主張基本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臺灣海峽的兩端沒有一端是領海,臺灣島的外側也不能具備同樣方便的可替代性航線,而且臺灣海峽本身又正在用於(which are used for)國際航行,因此按照對中國有效的《海洋法公約》,在臺灣海峽不能適用傳統的無害通航制度,而只能適用新的通過性通航的制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