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泳原理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4W

電泳原理是什麼的答案是:正常來說,電泳的原理爲電泳塗料在陰陽兩極,施加於電壓作用下,帶電荷的塗料離子移動到陰極,並與陰極表面所產生的鹼性物質作用形成不溶解物,沉積於工件表面它包括四個過程:電解,電泳動,電沉積,電滲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多糖等大多都有陽離子和陰離子基團,稱爲兩性離子常以顆粒分散在溶液中,它們的靜電荷取決於介質的H+濃度或與其他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在電場中,帶電顆粒向陰極或陽極遷移,遷移的方向取決於它們帶電的符號,這種遷移現象即所謂電泳。

電泳原理是什麼

電泳作用過程

1、電解

在陰極反應最初爲電解反應,生成氫氣及氫氧根離子OH-,此反應造成陰極面形成一高鹼性邊界。

2、電泳動

陽離子樹脂及 H+ 在電場作用下,向陰極移動,而陰離子向陽極移動過程。

3、電沉積

在被塗工件表面,陽離子樹脂與陰極表面鹼性作用,中和而析出不沉積物,沉積於被塗工件上。

4、電滲

塗料固體與工件表面上的塗膜爲半透明性的,具有多數毛細孔,水被從陰極塗膜中排滲出來,在電場作用下,引起塗膜脫水,而塗膜則吸附於工件表面,而完成整個電泳過程。

電泳

電泳(electrophoresis, EP)是電泳現象的簡稱,指的是帶電顆粒在電場作用下,向着與其電性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利用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移動速度不同而達到分離的技術稱爲電泳技術。

發現者

1807年,由俄國莫斯科大學的斐迪南·弗雷德裏克·羅伊斯(Ferdinand Frederic Reuss)最早發現。

1936年瑞典學者A.W.K.蒂塞利烏斯設計製造了移動界面電泳儀 ,分離了馬血清白蛋白的3種球蛋白,創建了電泳技術。

應用

電泳已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分析化學、生物化學、臨牀化學、毒劑學、藥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食品化學等各個領域。在直流電場中,帶電粒子向帶符號相反的電極移動的現象稱爲電泳(electropho-resis)。1807年,由俄國莫斯科大學的斐迪南·弗雷德裏克·羅伊斯(Ferdinand Frederic Reuss)首先發現了電泳現象,但直到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離蛋白質的界面電泳(bou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後,電泳技術纔開始應用。

上世紀60-70年代,當濾紙、聚丙烯酰胺凝膠等介質相繼引入電泳以來,電泳技術得以迅速發展。豐富多彩的電泳形式使其應用十分廣泛。電泳技術除了用於小分子物質的分離分析外,最主要用於蛋白質、核酸、酶,甚至病毒與細胞的研究。由於某些電泳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具有高分辨率及選擇性特點,已成爲醫學檢驗中常用的技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