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演進中最早的兩種文體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1W

最佳答案爲:詩歌,散文。。

詩歌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爲民歌)以及祭祀頌詞,古代散文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爲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啓創作之源。“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辭海》認爲:中國六朝以來,爲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詩歌與散文的發展史源遠流長,從衆多文獻記載就可窺得其中之奧祕。

中國文學演進中最早的兩種文體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爲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爲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爲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中國文學演進中最早的兩種文體 第2張

《易經》中的卦、爻辭已經有了文學意味,《尚書》中一些生動的敘事說理和比喻筆法,可視爲我國散文已經有了文學意味,《尚書》中一些生動的敘事說理和比喻筆法,可視爲我國散文的開端。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社會的變革,散文逐漸勃興,出現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優秀歷史散文和《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優秀諸子散文。漢朝時,散文的品種更加繁多,而且文質相生,異彩紛呈。這個時期,賈誼、晁錯等作家鍼砭時弊、筆鋒犀利的政論散文,司馬遷、班固的秉筆直書、愛憎分明的史傳散文,形成了中國古代散文的又一個黃金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散文走向駢化,駢體文成爲官方文章正體,散文受到壓抑變得無足輕重。但駢文片面追求形式,文風輕浮奢華,雖有妙文奇句,但終難取得令人歎服的成就。在駢文顯露出種種弊端之後,到中唐時,韓愈、柳宗元等掀起了一場反駢、復古的運動,使散文得以重新振興。到了宋代,人們開始把那些與駢文對立的文章稱爲散文,明清時期,散文一詞流行起來,常與駢文對舉。到了近代,散文才專指一切用散體寫的文學作品,以區別於講求韻律的詩歌。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爲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中國文學演進中最早的兩種文體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