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管幾個縣市區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3W

湛江市管幾個縣市區的答案是:截至2019年,湛江市下轄4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82個鎮;2個鄉;37個街道;307個居委會;1636個村委會

湛江市管幾個縣市區

今湛江市區原爲清代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於1899年11月淪爲法國殖民地,時稱“廣州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中國收回,設市級建置,定名湛江市。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古“椹川”亦有稱爲“湛川”的。亦有一說,因湛江地域原分屬遂溪、吳川,湛江是“椹川”與“鑑江”各取一字而成。

湛江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廣東省西南部,介於東經109°40′~110°58′,北緯20°13′~21°57′之間,包括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北部的一部分。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合浦、博白、陸川縣毗鄰,東北與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區和電白、化州縣接壤。市區位於雷州半島東北部,介於東經110°10′~110°39′,北緯20°51′~21°12′之間。轄區總面積13263平方公里。

湛江的陸地大部分由半島和島嶼組成,地勢大致是中軸高,東西兩側低,南北高而中間低,起伏和緩,多爲平原和臺地,以北部廉江縣境內的雙峯嶂(384米)爲最高點。全市土地總面積中,平原佔66%,丘陵中30.6%,山區佔3.4%。陸地水面(包括水庫、山塘、池塘、江河)佔6.4%。

湛江所轄五縣四區均面向海洋,海岸線總長2325.9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556公里、島岸線779.9公里,海岸線係數(海岸線長度與國土面積之比)爲0.18,即每平方公里國土的海岸線長183米。

湛江北部低丘陵區,地勢最高爲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爲主,有湛江最高點雙峯嶂(海拔384米)與數十座100~300米的峯嶺並排,形成一道屏障。其餘山地多呈扁饅頭形小山丘,溝谷較寬,丘陵疏矮,起伏不大,坡度8~15度,相對高度在30米以下,海拔高度在50~100米之間,少數達150米。丘陵漸靠河谷,亦漸爲低矮。其中穿插的溝谷,切割明顯。

湛江的半島緩坡臺地,三面臨海,臺地略有起伏,無明顯峯谷,地勢較平緩,坡度3~5度。在大片緩坡地之間有水田、小溪或沖刷溝等切割。以火山噴發遺蹟的小山較高,地勢向四周逐漸變低。較高的山嶺有螺崗嶺(海拔223米)、仕禮嶺(海拔226米)、石卯嶺(海拔259米)、石板嶺(海拔245米)。螺崗嶺以南地勢平緩,東西部皆爲臺地,臺頂平坦,周邊較陡。

湛江的沿海平原區,以河流沖積的濱海平原爲主,部分爲濱海臺地,地勢平緩,起伏極微,坡度1~4度。濱海平原海拔0.8~3米。

湛江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東頭山島、南屏島等。湛江東海島面積達289平方公里,爲廣東省最大的島嶼,是中國第五大島嶼。湛江南三島面積164平方公里,爲廣東省第二大島嶼,是全國第七大島嶼。

湛江既有熱帶土壤基本類型,也有濱海地帶土壤分佈,共有赤紅壤、磚紅壤、濱海沙土、濱海鹽漬沼澤土、濱海鹽土、潮沙泥土、沼澤土、火山灰土、菜園土、水稻土等10個土類,以紅壤居多,湛江因此有“紅土地”之稱。其分佈大體是北緯20°40′以南地區爲磚紅壤,佔土地總面積一半以上,是該市最主要的土壤類型;北緯20°40′以北地區爲赤紅壤;沿海地區爲海濱沙土、濱海鹽漬沼澤土和濱海鹽土;九洲江和鑑江沿岸兩側爲潮沙泥土。

湛江地處北迴歸線以南的低緯地區,屬於熱帶北緣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的調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22.7℃~23.5℃,由北向南遞增,南北相差1.5℃。年平均雨量1395.5~1723.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4.8~2038.2小時。4~9月爲多雨季節,8月雨量最多;10~3月雨量較少。低壓、熱帶風暴、颱風登陸影響較爲頻繁。據氣象局統計,從1960~2018年,登陸本市的颱風52個,每年平均0.9個。

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80.2小時,比上年增長4.7%;全年平均降水量1789毫米,增長5.7%。年末全市大型水庫蓄水總量7.28億立方米,下降6.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