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碗碗腔的藝術特點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2W

孝義是山西戲曲品種最多的一個市縣,被譽爲“戲劇之鄉”,素來流傳“無孝不成戲”、“無孝不成班”等民間佳話。在孝義戲曲中,碗碗腔是流傳最廣泛的劇種之一。孝義碗碗腔由流行於孝義民間的一種皮影說唱藝術逐漸衍變而成,因有一種狀“碗碗”的銀鈴伴奏,故名碗碗腔;又因其過去是以皮影形式在夜間演出,以紗窗借光顯影,所以羣衆又稱它爲“月調”、“影調”、“紗窗腔”。

孝義碗碗腔的藝術特點

孝義碗碗腔的藝術特點,在於唱腔上的真假聲混用。假聲唱法分兩種:一種是“二音子”;另一種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礎之上再翻高形成。 演唱時,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聲,拖腔多用假聲,形成真假聲結合使用的特點。老生、鬚生、老旦、小丑全用真聲;花臉多用喉音和腦後音。演出中並有重唱、齊唱、伴唱等形式。其優秀劇目有《柳樹坪》、《三上桃峯》、《風流父子》、《風流姐妹》、《風流婆媳》、《酸棗坡》等,爲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激勵民族鬥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孝義碗碗腔的藝術特點 第2張

碗碗腔是孝義戲曲中流行最廣的劇種,唱腔和諧硬朗、婉轉纏綿、韻味優美,在汾平介孝一帶深受羣衆喜愛,與皮影、木偶並稱孝義“文化三絕”。如今,它不僅是孝義地方聞名的民間戲曲,而是被我國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