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村社會爲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是

來源:趣味百科館 8.92K

以農村社會爲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是農村社會學。農村社會學也叫鄉村社會學,是研究以農業或相關產業爲主要經濟活動、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組成的農村社區爲對象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農村社會學最先起源於美國,時間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後。

以農村社會爲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是

美國農村社會學的產生源於哪幾個方面

美國農村社會學的產生源於:

1、美國社會學發展的影響

與歐洲的社會學“注重理論,強調學理性”不同,美國的社會學“注重實際與運用,社會學在美國的興起,主要着重於解決美國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純理論的研究,所以作爲社會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廣大的農村必然引起社會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並以此爲基礎形成一個獨特的社會學分支體系。

2、美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美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在農村社會學的產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界末20世界初的美國,因爲工業化的發展,大批的農民失去土地,而農村的生活結構也被打破,這些因素引發了美國農村的困境和農民的日益尖銳的鬥爭。政府爲解決這種困境,發起了農村生活委員會,從而推動了農村社會學在美國的產生。

農村社會學:

研究以農業或相關產業爲主要經濟活動、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組成的農村社區爲對象的社會學分支學科。農村社會學也稱鄉村社會學。農村社會學最先起源於美國。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後,經過近3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

在這期間,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農村經濟衰退,農民生活貧困,農村社會發生了嚴重的危機。美國的農村社會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爲解決農村發展和農民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學開設“美國鄉村生活的社會環境”課程,一般認爲這是農村社會學成爲專門研究領域的開端。

如何理解中國農村的社會學?

一般來說,農村社會學是研究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社會關係、農村社會發展及農村社會建設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在當下中國,雖然農村社會學研究已然成爲農村社會研究中的顯學,農村社會學研究者也試圖致力於爲農村社會立言並對其做出貢獻,但是,不僅部分研究成果仍以同行爲閱讀對象,而且有的研究着力提出一些有可能得到學術共同體青睞的言說,其研究目的在不經意間由對農村社會的責任轉變成研究者尋求、確立並鞏固和擴大自己在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在這樣的境況中,農村社會常常成爲某些研究者的“消費”對象,這是“責任倫理”匱乏的表現。雖然“責任倫理”的匱乏是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反常現象,但是,學界尚未對這一反常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鮮見有對其展開的擴展性探索。爲了彌補這一缺憾,本文試圖概述和解釋農村社會學研究中存在的反常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澄清農村社會學研究的理想圖景。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徵來看:第一,以中年男性爲主。從性別分佈情況看,男性佔95.16%,女性僅佔4.84%;從年齡分佈情況看,35歲及以下的調查對象9人,佔14.5%;36~50歲的調查對象46人,佔74.2%;50歲以上的調查對象7人,佔11.3%。第二,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爲主(佔7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調查對象僅佔21%。相較於具有較高文化程度且善於在抽象層面進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者來說,調查對象不僅常常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實踐智慧,而且善於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博弈思維方法,並進行換位思考。第三,以地方經濟精英爲主。從調查對象所從事的行業來看,31人爲地方經濟精英,包括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業企業家等;17人爲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鄉村幹部;1人爲法律工作者;2人爲中學教師;3人爲新型職業農民;8人爲普通農民。他們豐富的實踐智慧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其文化程度較低的不足,具有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能力。此外,對於研究成果的質量,除了同行評判,研究成果能否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和重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對農村社會學研究來說,最終的服務對象就是與其相關的農村社會主體,本文研究中的調查對象是其中的典型。爲有效而充分地展開反思性研究,對農村社會學研究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iv]是必要且重要的,這也是避免僅僅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鑑別研究成果質量的一種方式。不可否認的是,隨着民主理念和實踐範圍的擴展以及民主實踐程度的深化,農村社會主體對那些試圖詮釋農村社會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試圖對農村社會事務提供政策建議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剝奪的民主評價權利。然而,遺憾的是,在當下主要以同行評議方式來鑑別研究成果質量的形勢下,作爲農村社會相關研究中的主人公和研究成果的最終服務對象,農村社會主體本應具有的“評判權”被普遍忽視了,甚至被無意地剝奪了。限於目前研究方法、研究行爲和研究成果的繁雜性,對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典型成果進行“再田野化”調查和反思性研究是本文采取的主要方法。雖然本文意在對部分相關研究進行反思,但採用的並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研究目的既不是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進行完全的批判,也不是從對這些個別研究成果的反思推廣到對整個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批判。而是試圖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反思,展現一些爲農村社會學研究界所忽視的問題,並明晰這些問題的面貌、特徵和根源,以及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在此基礎上,爲妥適識別農村社會學研究中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參照。綜合來看,根據研究路徑的不同,農村社會學研究可以分爲兩類:一是詮釋學進路的研究,二是以政策建議爲導向的研究。詮釋學進路的研究重在“求真”和“還原”,主要致力於對中國農村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描述,例如對農村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和觀念、歷史經驗和實踐智慧的由來、變遷,以文字或紀錄片的方式進行解釋,併力圖展現這些解釋的構成和依據。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採用人類學和史學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進路上也往往表現出普遍且有深度的人類學和史學轉向,因而亦可以被稱爲“人類學和史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以政策建議爲導向的研究屬於資政研究,重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致力於對農村社會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主要採用經濟學和管理學意義上的實證研究方法,特別注重對研究對象和分析模型的選擇,並試圖通過某種政治性的安排,達致對農村社會問題的解決,亦可以被稱爲“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進路上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在這種進路中,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表現出深刻的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轉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