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9W
《道德經》讀後感怎麼寫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爲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爲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爲人處世之方法。

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爲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爲爲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

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昇華。

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爲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爲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捨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爲《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後。

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複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

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蹟,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

《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爲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啓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

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

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

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爲自己所有;爲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爲卻不認爲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爲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爲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

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爲,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

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爲,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道德經》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告訴我們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恆的,是難以描述的。

難以描述是因爲我們人類思維、語文是具有極大侷限的,是片面的。

由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如何,都是侷限的,還有更高深的“道”是我們未能理解的。

所以,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思進取,而應該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不斷地加以認識。

這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裏的“用發展的眼光看。

但是這種發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因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