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認爲有四端,四端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8.59K

四端,是儒家稱應有的四種德行,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說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他對先秦儒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孟子認爲有四端,四端是什麼?

擴展: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爲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相傳爲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爲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認爲有四端,四端是什麼?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對應着仁、義、禮、智四種德行。四端是孟子的性善論思想的重要部分,孟子認爲四端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本性。

孟子認爲,每個人天生都是善良,並以四端說作爲論證。孟子認爲人在後天應該通過道德修養來發揚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義、禮、智。

擴展資料: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世,《漢書·藝文志》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爲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

趙岐認爲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爲孟子弟子所記,皆爲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

以爲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爲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

孟子認爲人有四端,“四端”具體指什麼?

孟子“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指人要有關懷仁愛之心,這是“仁”的開端。儒家講究仁德,表現爲對人的關懷與仁愛。與人爲善、見義勇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仁德思是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孟子傳承儒家思想,繼承發揚,強調“德政”,講究仁義禮智信,他與孔子一樣認爲人性本善,上位者通過德政才能治理好臣民,而百姓懷有仁德之心社會纔會真正穩定。

羞恥之心,義之端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之所以爲君子,就是因爲其有一份“羞恥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是非對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強調羞恥之心,也是強調人心中要有自省之意。羞恥人自己的內心感受,懂得羞恥說明人知道自己所作所爲違背了正確的道德倫理,說明人懂得反省自己。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儒家同樣強調“禮”,何爲禮?規則、法度。而辭讓爲禮之端,是強調中正平和之道。所謂君子無爭,儒家講求先人後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先人後己的精神符合儒家“中庸”思想。中庸即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如果人人都能有謙虛禮貌的辭讓之心,那麼規則禮法自然就不會被違背。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辨是非對一國一人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國之主所舉直則政明,所舉錯則政安,那麼國亦不寧;一家之主所不能明辨是非則全家不寧;人不能分辨孰好孰壞,近朱者赤倒也還好,怕的是近墨者黑。

孟子認爲有四端,四端是什麼

孟子認爲有四端,四端是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是指儒家稱應有的四種德行,孟子的“四端”是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即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

《孟子》一書中共有兩章談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孫丑上》,爲一般性的論述,沒有涉及到四端說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

孟子的性善論、仁義論、仁政論等都與“四端”說有關,是圍繞“四端”說展開的。可以說,“四端”說的提出,才真正標誌着孟子思想的成熟。“四端”說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孟子對先秦儒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