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6W

意思是: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爲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會考中了第一名

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連中三元

成語發音:lián zhòng sān yuán

成語解釋: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爲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會考中了第一名

成語出處: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成語繁體:連中三元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 名落孫山 

成語例句:巴金《人間最美好的感情》:“連中三元的戰士朱友恆同志不管自己胸前一大片血跡,咬緊牙齒衝出工事。”



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連中三元,漢語成語,拼音是lián zhòng sān yuán,部分朋友就想知道,究竟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呢?

1、 解釋: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爲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會考中了第一名。

2、 成語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3、 用法:連中三元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4、 反義詞:名落孫山。

以上就是給各位帶來的關於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的全部內容了。

什麼是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現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一個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是來源於古代的科舉制度,下面就來說說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簡要答案

連中三元是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

詳細內容

“連中三元”是用於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

這種說法大約出現在宋代。宋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爲“生員”,俗稱“秀才”。考得“秀才”之後,纔算獲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

接下來, 首先是參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舉行的“鄉試”,因爲在秋天舉行,俗稱“秋闈”。此考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試考中,稱爲“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階層,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一段說的便是鄉試的情形。通過鄉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也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者,稱爲“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可以參加四月舉行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並定出名次。據說殿試製度最早始於武則天。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爲期一天。殿試一般不再淘汰人,只是將所有人排出次序,錄取名單稱爲“甲榜”,又稱“金榜”,所謂“金榜題名”即指此。具體分爲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爲“狀元”,第二名爲“榜眼”,第三名爲“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三甲。

自古言:“文不稱第一,武不稱第二。”客觀地說,要在文科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確實相當難,歷史上的王安石、蘇東坡父子等大文豪均沒有出現“連中三元”的現實也說明了這點。據史料記載,歷代數下來,總共出現過十七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其中還有兩次武科舉的“連中三元”。

什麼是連中三元 怎麼理解連中三元的意思

1、連中三元,漢語成語,拼音是lián zhòng sān yuán,意思是指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會考中了第一名。

2、成語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裏東西,真個是足躡風雲,氣衝斗牛。”

什麼是“連中三元”?

鄉試、會試、殿試均中第一名,叫“連中三元”。整個明朝只有商輅一人取得。

在我國封建時代,自隋唐以來實行的是科舉取士的制度,就是規定課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明以前考試的內容各代大體相同,但時間並不固定。到了明朝,考什麼,什麼時間考,全都程式化了。

封建統冶者也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一整套的建置和規定。在中央設有太學(國子監),地方的府、州、縣都設有學校。在校的學生叫生員,也叫秀才。他們讀的是四書五經,作業就是寫詩文,對對聯。朝廷規定每三年在各省首府(布政使司所在地)舉行考試,叫“鄉試”。初錄取的叫“中舉”,人們稱他爲舉人,每次鄉試的第二年,舉人要到京城裏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叫“會試”。考中的人還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大殿裏舉行的考試,叫做“殿試”。會試這一年也叫“大比之年”。

殿試根據成績分三等錄取。一甲只取三人,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賜給他們進士及第的名義;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二、三甲錄取的名額也各有一定數量。

考取鄉試第一名的叫“解元”,會試第一的叫“會元”,殿試第一的就是“狀元”。誰要是在三次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那就叫“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整個明代的二百七十七年當中,只有一人取得了這個榮譽,那就是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是浙江淳安縣人。他出身在一個比較貧窮的家庭裏,他的曾祖父靠替人家護林打獵爲生,在半山腰的一塊大石上搭了兩間草房居住。到他爺爺的時候,家境稍微好了點兒,讓孩子讀了幾天書,因此商輅的父親長大以後,纔在縣衙門裏謀了個差使,和母親一起住在淳安縣城內。

商輅小時候聰明好學,沉默寡言,有志向也有一股子犟勁兒,他很愛讀書,父親也鼓勵他好好學習,他在學校每年的考試(歲考)中,成績都十分優異,名列一等,得到了淳安縣令的賞識和資助。

年少得意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三年一度的鄉試日期臨近了,二十二歲的商輅打點行裝,拜別了父母,由家鄉乘船沿新安江順流而下,來到浙江首府杭州。當時浙江經濟比較發達,手工業和農業都有很大發展,稱爲富饒之區。杭州人口稠密,手工業更是聞名中外,商業也十分繁榮,是東南的一大都會,也是經濟文化的一箇中心。明代初年學校有名額的限制,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後來唸書的人多了,朝廷准許擴大招生名額,以六十名爲限。這些增加的學生叫做“增廣生員”。他們是自費,原來享受官費待遇的那一部分學生被叫做“廩膳生員”。

看起來每個學校的學生並不多,但是,如果一個省有八個府,一個府有五個縣,那麼加起來生員還是不少的。那些沒有上公立學校而被稱做“童生”的讀書人,爲數就更多了。他們雖然叫童生,卻不都是孩子,有青年也有長着鬍子的“老童生”。政府允許他們參加鄉試。不過他們先要初試,及格後才準和生員們一起入場考試,這樣一來,到杭州趕考的讀書人少說也有數百成千,而當時錄取的限額只規定三十名(後來有所增加),競爭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經過三場緊張的考試,考生在沉重、懊喪、興奮和希望等複雜心理狀態中,焦急地等待着發榜。商輅和大家一樣忐忑不安。發榜那天,人山人海,擠來擠去,都爭着向榜上看。商輅只一眼就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因爲紅榜雖然很長,可是第一個名字就是他。他中瞭解元,熟識的人紛紛圍上來祝賀,不相識的人都望着這位風華正茂的青年,眼睛裏充滿了無限的羨慕。誰能想到鄉試的最高榮譽,競落在浙西山區這個鄉巴佬的身上!

在封建社會裏,尤其到了明代,特別注重科舉,中了舉,就登上了做官的第一階梯,即便是考不中進士,也有資格被朝廷選派去當州縣的佐貳官(二三把手或教官),能夠一舉成名。中了舉也真熱鬧,鼓樂吹吹打打,街道兩旁擠滿了人羣,商輅當然走在舉子們的最前邊。他們拜謁完提學使(相當於省教育廳長)及有關長官之後,才各自回家鄉去。這時候,各舉人所在的州縣官也特別關心起後進來了,自己管轄的地方中舉的人越多,就越覺得臉上光彩。不僅要給舉人家送金字匾額,還要贈送厚禮,設宴慶賀,相互酬答。商輅因爲中瞭解元,回到淳安,全縣都震動了。縣令比別人更神氣,他得意地對別人說:“我在商輅小的時候就看出了他是個人才。”

那時候,府縣衙門裏專門有一幫吃考試飯的人。參加考試的生員的姓名住址他們打聽得一清二楚。等到榜一貼出去,他們就領了喜報,三五成羣地奔赴新中舉人的家門。在當地僱上吹鼓手,把喜報往門上一貼,鞭炮一放,紅旗紅帶牆頭一掛,喇叭一吹,他們便手執木棒,一擁進門。更奇怪的是,這些人一進門就噼哩啪啦地亂砸一氣,還把這種胡鬧叫“打窮”,這有個講究,叫“改換門庭”。好好的東西砸得稀爛,主人再心疼也不能阻擋。最後除了酒飯招待,開銷一切應用費之外,新舉人還得給每人賞金。

不過到這時候,再窮的人家也不用發愁了,馬上就會有人來巴結,那些地方官和趨炎附勢的富人,都會主動把錢送到舉人手裏。如果舉人貪得無厭,很快就能變成富翁。

明朝第一人

商輅的家自然也經過了這番折騰。年少得志,他多少有點驕傲,以爲解元考進士還成什麼問題?便捲入了世俗的應酬之中,荒廢了學業,所以在第二年會試的時候,名落孫山。這對於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訓。本來他可以到吏部去登記候選,謀個一官半職。但是,他以不中進士爲恥辱,立志要精進學業。按照規定,會試落榜的舉人,根據自願可以無條件地進國子監攻讀。商輅選了這一條路,潛心致志地讀起書。

商輅入學後,廢寢忘食地苦讀,幾乎不出校門一步。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國子監祭灑(官名,相當於大學校長)李時勉。他給了商輅以鼓勵和支持,特意爲商輅在校內東廂房的後面找了一間非常安靜的房子,讓他專心讀書。商輅日日夜夜地博覽羣書,鑽研學問,練習寫作,一埋頭就是整整十年,終於在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的會試中,一舉奪得了會元。這次,他沒有鬆懈,緊接着在殿試中,又獨佔鰲頭,奪得了狀元。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身披十字大紅,帽插金花,在北京城裏走馬三天的時候,滿城的人都來爭看狀元郎。商輅連中三元到處被人傳揚,成爲一代盛事。

連中三元什麼意思?

“連中三元”源自封建科舉考試。

鄉試是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稱“舉人”,第一名爲“解元”。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稱“貢生”,第一名爲“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稱"進士”,第一名爲“狀元”或“殿元”。

拓展:

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實施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

出自於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爲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