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何恃而往恃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5.31K
子何恃而往恃是什麼意思

子何恃而往恃”的意思是:你憑藉着什麼去。

何恃:恃何”的倒裝。恃,憑藉、依靠。

該句出自於:清·彭端淑的《爲學一首示子侄》。

原文節選: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意思是: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着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着什麼去!”

《爲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集》,爲清代彭端淑作品,作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僅其祖父直系就達69人之衆,但當時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見狀,甚爲憂心,急而訓之,所以才寫出這篇文章來。

作品介紹:

文章着重論述做學問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賦才資並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纔能有所成就。先講爲學的難與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可相互轉化,轉化的條件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平庸與聰明的關係也可轉化,如孔子的學說卻由天賦不高的學生曾參相傳。接着講了四川邊境貧富兩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僱船而不能實現,貧者苦行一年而返,說明天下無難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點出立志爲學這一中心命題。結尾指出,自恃聰明而不學者必敗,愚庸者能勤奮學習則必有成就。全篇採用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兩僧對比,例證生動,觀點鮮明。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1,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2;屏棄而不用3,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4。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5: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7?”曰:吾一瓶一鉢足矣8。”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9,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10?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11。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藉着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着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着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侷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註釋:

1、資:天資,天分。之:助詞。

2、倍人:倍於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聖人:指孔子。卒:終於。魯:遲鈍、不聰明。

5、鄙:邊遠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裝。恃,憑藉、依靠。

8、鉢:和尚用的飯碗。

9、買舟:租船。買,租、僱的意思。

10、顧不如:難道還不如。顧,難道,反而。

11、自敗者也:那是自毀前程的人。

創作背景:

清代乾嘉時期,學者們潛心問學,不務聲名,治學嚴謹樸實,形成一代學風。於是作者便爲他子侄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能繼續發揚這種風氣,同時勸勉子侄讀書求學不要受資昏材庸、資聰材敏的限制,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