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絲而棼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4W

意思是:謂理絲不找頭緒,就會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確,使問題更加複雜。語本《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治絲而棼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治絲而棼

成語發音:zhì sī ér fén

成語解釋:謂理絲不找頭緒,就會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確,使問題更加複雜。語本《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成語出處: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成語繁體:治絲而棼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補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治絲益棼 查看更多治絲而棼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夫政出多門,非國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復以上院掣肘之,是治絲而棼也。★梁啓超《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邊沁之政法論》



治絲益棼什麼意思

治絲益棼意思是: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一、詳細釋義

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示例】:以今日外交吃緊,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勢必曠日持久,~,陸沉之憂,懸於眉睫。◎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二、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三、例句

1、做工作要善於抓住要領,不然治絲益棼,那就麻煩了。

2、你這樣不搞清楚就急着處理,只能是治絲益棼。

3、算了算了,想不透就不要去想了,這樣只會使人治絲益棼,期盼第二天早上不會再有這麼差的心情了,一天之計在於晨。

4、滿頭的白髮此時變得更加治絲益棼,蓬垢出了滿面的滄桑。

5、治絲益棼,這樣只會越來越亂,越來越痛苦!

6、對於勞委會的種種做爲,我們只能以治絲益棼加以形容。

7、清梁啓超《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而復以上院制肘之,是治絲益棼也。”

治絲益棼的意思

治絲益棼 [ zhì sī yì fén ]意思:

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出 處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zhì sī yì fén ]

《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例 句

沒有弄清楚原因,最終只能~。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治絲而棼

反義詞

迎刃而解

典 故

【示例】以今日外交吃緊,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勢必曠日持久,~,陸沉之憂,懸於眉睫。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治絲益棼 ”是什麼意思?出處?

治絲益棼(zhì sī yì fén)

【解 釋】: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出 處】:《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示 例】:以今日外交吃緊,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勢必曠日持久,~,陸沉之憂,懸於眉睫。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用 法】:聯合式;作賓語、補語;含貶義

【近義詞】:理絲益棼

【反義詞】:迎刃而解

治絲是什麼意思

治絲益棼,漢語成語。

拼音是zhì sī yì fén,意思是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以今日外交吃緊,若舍事實而爭言法理,勢必曠日持久,治絲益棼,陸沉之憂,懸於眉睫。(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九回)

1、滿頭的白髮此時變得更加治絲益棼,蓬垢出了滿面的滄桑。治絲益棼,這樣只會越來越亂,越來越痛苦!你這樣不搞清楚就急着處理,只能是治絲益棼。

2、對於勞委會的種種做爲,我們只能以治絲益棼加以形容。做工作要善於抓住要領,不然治絲益棼,那就麻煩了。

3、祥業正沉浸在小人書《1夜探銅網陣》的情節之中,身穿冰雪藍色毛呢連衣裙的思妞老師出其不意地走了過來,讓他用“治絲益棼”造句,嚇得他渾身顫慄。

4、算了算了,想不透就不要去想了,這樣只會使人治絲益棼,期盼第二天早上不會再有這麼差的心情了,一天之計在於晨。

5、三門縣亭旁中學的桓順呼聽名字叫做基諾的留學生說,應用詞語“治絲益棼”造句是異常沒意思的。

衆叛親離的含義

衆人反叛,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語出《左傳.隱公四年》。△「玩火自焚」、「治絲而棼」

典源

《左傳.隱公四年》四年,春,衛州籲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爲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於清。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慾納之。及衛州籲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爲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公問於衆仲曰:「衛州籲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1>之也。夫州籲2>,阻兵3>而安忍4>。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5>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籲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1) 治絲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領,反而越做越糟。見「治絲而棼」。

(2) 州籲:春秋衛國人,莊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籲弒之而自立。籲,音ㄒㄩ。

(3) 阻兵:仗恃着強大的軍力。阻,依恃、依仗。

(4) 安忍:安於行使殘忍之事。

(5) 濟:成功、達到目的。

典故說明

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籲(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爲君。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不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爲,所以州籲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爲君。州籲便以此爲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衆仲:「你覺得州籲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衆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爲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州籲這個人仗着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衆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籲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衆仲的預言:「衆叛親離,難以濟矣。」「衆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