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辭寶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3W

意思是: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珍貴物品

子罕辭寶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子罕辭寶

成語發音:zǐ hǎn cí bǎo

成語解釋: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珍貴物品

成語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15年》:“宋人得玉,獻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獻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不貪爲寶 查看更多子罕辭寶的近義詞>>



子罕辭玉是什麼意思

子罕辭玉》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釋義: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把它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過了,玉匠認爲是一塊寶玉,所以敢把它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玉石當作寶。如果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還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寶。”

文化常識:

古人把五看得跟金子一樣珍貴,所以對富貴人家常用“金玉滿堂”來形容。成語有“金玉良言”,意爲像金玉一樣有價值的話。古代帝王的印章是用玉雕刻的,稱王璽印。有地位的人常把玉器掛在腰帶上,一則顯示其有身份,二則走起路來玉器互相撞擊,發出叮咚悅耳的聲音。至於玉作爲首飾更是普遍的現象。

啓示:

人各有其寶。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讚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的品質。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清明得多了。

16

分享1

翡翠是怎麼形成的-讓我教你如何買

根據文中提到的子罕辭玉爲您推薦

翡翠是怎麼形成的。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你只需花一分鐘,就知道如何購買你想要的翡翠是怎麼形成的了。

廣告

《子罕辭玉》原文及意思是什麼?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鐘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動物樂園 正在諮詢一個寵物問題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包老師語文_2021年快速搶分定製計劃,馬上體驗線上課程

不同板塊在線包老師語文分析,針對解題思路講解,在線24小時答疑,僅需9元,8大課程全方位學習,立即定製個性化方案

廣告2021-01-24

子罕辭玉原文及意思

原文: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註釋:或:有個人。 子罕:人名,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樂喜。 示:鑑定。 故:所以,因此。 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 皆:都。 喪:失去。 請死:指獻出這塊玉石以免回去的途中遭遇不測。 使:讓。 攻:加工。 諸:之於。 爾:你。 弗:不。 翻譯: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鑑定過,他認爲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纔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爲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寶物。” 獻玉的人跪拜着訴述:“小人帶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獻玉人加工好那塊玉,讓他富裕後再返回他的

44贊·5,680瀏覽2020-05-23

子罕辭玉原文及意思

原文: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註釋:或:有個人。 子罕:人名,是春秋時代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樂喜。 示:鑑定。 故:所以,因此。 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 皆:都。 喪:失去。 請死:指獻出這塊玉石以免回去的途中遭遇不測。 使:讓。 攻:加工。 諸:之於。 爾:你。 弗:不。 翻譯: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鑑定過,他認爲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纔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爲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寶物。” 獻玉的人跪拜着訴述:“小人帶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獻玉人加工好那塊玉,讓他富裕後再返回他的家。

3贊·83瀏覽2020-05-07

《子罕辭玉》的譯文

譯文: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就把它進獻給當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獻玉的人說:“我拿它給加工玉石的人看過,他認爲這是一塊寶玉,所以敢來奉獻給你。”子罕說:“我是以不貪佔爲寶物,你是以玉爲寶物。 如果你把它給了我,咱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寶物。”獻玉的人叩拜後對子罕說:“小人我懷揣着玉璧,連外鄉都不敢去,把這塊玉送給你我就可以免死了。” 子罕把這塊玉放到他居住的里巷裏,讓加工玉石的人雕琢它,獻玉的人賣了玉石富起來以後回到自己的家鄉。 原文: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焉。”子罕寘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出處: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五年》。 擴展資料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讚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德。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清明得多了。 道理: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纔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作者簡介 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爲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爲瞽之一。 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45贊·15,503瀏覽2019-04-12

古文《子罕辭玉》全部解釋宋人或得玉的或是什麼意思

【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認爲它是珍寶,所以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爲珍寶,你把玉作爲珍寶;如果(把玉)給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賣出去後,讓他富有後再讓他返回家鄉。 【啓示】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爲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讚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質。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纔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或”,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人

20贊·1,003瀏覽2018-02-19

《子罕辭玉》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子罕辭玉》,回答4~6 題。(10分)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4.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諸: 故: 5.說說文中畫線句的意思。(3分) 6.你認爲子罕是怎樣的一個人?(3分) 參考答案: 4.諸:相當於“之於”。 故:所以。 5.我把不貪(錢財)看作寶物,你把玉看作寶物。如果你把玉給了我,咱們兩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寶物。 6.子罕是一個廉潔、不貪錢財、十分珍視自己良好品德的人。

跟子罕相關的成語

“子罕弗受玉”不是成語、、“子罕辭寶”纔是成語

子罕弗受玉出自左轉,全文如下: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寘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子罕辭玉原文及意思

這個是《左傳》中的故事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說的大致是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鑑定過,他認爲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纔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爲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

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着玉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這塊玉石放在自己的鄉里,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賣出去後,把錢交給獻玉的人,讓他富有後才讓他返回家鄉。

不知您可滿意這個答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