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4W

意思是: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有的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成語發音: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

成語解釋: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有的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什麼意思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釋義:

人固有的(羞恥憎惡)之心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_百度漢語

[拼音][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

[出處]《孟子·告子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基本意思就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有相差幾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天生資質的緣故。《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擴展資料:

在《告子章句上》裏面,孟子沒有以詰難或推謬的方式進行辯論,而是正面闡述了自己關於人性本善的看法。說是闡述其實也是重申,因爲其主要內容,即關於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們與仁、義、禮、智之間的內在聯繫,他在《公孫五上》裏已經 提出並闡述過了。

只不過在那裏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 探討“四心”與“仁政”之間的關係,具有政治心理學的色彩。而 這裏則是純從人性探討的角度出發,回答學生關於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問題。

其實,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還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惡,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問題。即便是哲學思想進步發展到今天,對於這個古老的話題,學者們往往也莫衷一是,各執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確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告子章句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這句話什麼意思 表達什麼

意思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表達關於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們與仁、義、禮、智之間的內在聯繫。

該句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原文節選如下:

若夫爲 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 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譯文:

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 禮;是非心屬於智。

擴展資料:

《告子章句上》選自《孟子》。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羞惡之心的解釋是什麼?

羞惡之心的解釋是做了錯事、壞事而感到羞恥、憎惡的心情。

出處:《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譯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

《孟子·告子上》解析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僅人性本善,人性本來有“四心”,就連仁義禮智這四種品質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過平時我們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發現仁義禮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生資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原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直譯——同情憐憫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恥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義的萌芽。

意譯——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第六章。

擴展資料

原文《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纔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

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於,)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裏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麼做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說他的君主不行,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這四種開端的,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涌出一樣,(不可遏止。)

如果能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參考資料:孟子·公孫丑上-百度百科

5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