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致千里的致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2W
而致千里的致是什麼意思

而致千里”的致”的意思是:達到,送達。

這句話出自於:戰國·荀子《勸學》:假輿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意思是:能利用車馬的人,不是他有矯健的足力,而是依靠車馬把他送達千里之地。

原文節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吾嘗跂而望矣2,不如登高之博見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4,而聞者彰5。假輿馬者6,非利足也7,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8,而絕江河9。君子生非異也10,善假於物也。

譯文如下: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註釋:

1、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2、跂(qǐ):踮起腳後跟。

3、博見:看見的範圍廣,見得廣。

4、疾:聲音宏大。

5、彰:明顯,清楚。這裏指聽得更清楚。

6、假:憑藉,利用。輿:車廂,這裏指車。

7、利足:腳走得快。

8、水:游泳。

9、絕:橫渡。

10、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作品介紹: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這篇文章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較爲系統地體現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段說明正確的學習態度,第三段論述學習的內容和途徑,第四段闡述學習的最終歸宿。文章語言精練,設喻貼切,說理深入,結構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爲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爲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爲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鼓勵人們通過學習改變不良的思想和行爲,振興禮義,製作法度,專心致志地去實踐君子之道。

作者介紹:

荀子(約前313-前88),名況,時人尊而號爲卿”,西漢時爲避漢宣帝劉詢諱,又稱孫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先秦儒家後期的代表人物。曾兩次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東臨淄)遊學,擔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今屬山東)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與其弟子撰有《荀子》一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