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是什麼朝代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W

張騫是漢代。張騫,字子文,是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張騫出生。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張騫是什麼朝代的

人物生平:

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張騫出生。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在朝廷擔任名爲“郎”的侍從官。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由匈奴人堂邑父爲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爲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全部被抓獲。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張騫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張騫是什麼朝代的 第2張

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嬀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爲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爲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爲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爲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爲“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任張騫爲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張騫是什麼朝代的 第3張

主要成就:

1、開拓絲綢之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係,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爲“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2、抗擊匈奴: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軍出擊漠北。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爲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長久以來西北邊防的隱患逐漸消弭。

3、促進西域歸漢: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與西漢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此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漢與西域諸國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開始到來。

歷史評價:

張騫被譽爲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方的哥倫布”。

1992年9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臨行時漢武帝送別的場景。選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畫,此畫分爲三個部分,即“漢武帝甘泉宮拜祭金人”、“漢武帝送別張騫”、“張騫到大夏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