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05W

意思是:指作爲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成語發音: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成語解釋:指作爲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成語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爲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成語繁體: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查看更多不癡不聾,不做家翁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我們還是裝糊塗吧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什麼意思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意思是指作爲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阿家翁”同“阿家阿翁”,指公公婆婆。阿:助詞,用在稱呼的前頭;家:通“姑”,丈夫的母親;翁:丈夫的父親。

出處:《隋書·長孫平傳》:“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京劇傳統劇目《打金枝》。又名《富貴壽考》。一名《滿牀笏》。

劇情:唐,郭子儀既平安史之亂,功高望重。唐代宗以女妻其子郭曖。會郭子儀夫婦八十雙壽,家人相率拜賀,獨公主不出拜壽,郭曖大恚,乘醉毆公主,公主痛哭回宮訴皇后。郭子儀聞之大驚,立縛其子。負荊上殿請罪。唐王笑曰:“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兒女瑣屑事,何必問?”郭子儀乃安。父子再拜謝恩而退。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不癡不聾,不做家翁”用以比喻作爲一家之主,對子侄輩的一些小過失,要裝癡假聾,不必追究,否則大家庭就難以維繫。

【出處】此典出自《北史·長孫平傳》:“平進諫曰:‘諺雲:不癡不聾,不做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邴紹之言,不應聞奏。’又見《資治通鑑·卷二二四·唐代宗大曆二年》:子儀聞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爲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唐代,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又接連發生了回紇、突厥等少數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幾次逃難,郭子儀,多次打敗亂軍,使唐王朝轉危爲安。唐代宗李豫爲了酬勞郭子儀,除了給他高官厚祿外,還把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他的兒子郭曖爲妻。小夫妻吵架的時候,昇平公主擺起了公主架子。郭曖氣憤地說:“你是公主又有什麼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穩皇位的嗎?我爸爸還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昇平公主氣得立刻跑回皇宮去向皇帝哭訴。郭子儀恐慌不已,郭曖的話如果被追究起來,是要滿門抄斬的啊!於是他連忙把郭曖捆綁起來,並向皇帝李豫請罪。誰知李豫卻不以爲然地笑道:“俗諺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子、媳婦吵嘴說的話,大人何必計較呢?”一場天大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題名]: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拼音]:指作爲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不癡不聾 ( bù chī bù lóng ) 解 釋 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 處 《宋書·庾炳之傳》:“不癡...

不聾不啞不做家翁是什麼意思

不聾不啞不做家翁的意思是指作爲長輩,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224卷。原文: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爲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故事的原型:

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與他的夫人昇平公主吵架,郭公子一激動就說昇平公主,你不過是倚仗你的爹爹是天子,才這般驕橫無理。我告訴你我爸他還不屑於做天子。這話說的確實是重了,敢這麼說皇帝的,在當時應該是大不敬的話,是要殺頭的。公主聽了之後也很氣憤和懊惱,就氣沖沖的回孃家(宮裏)向他的父親皇帝告狀了。

當時的皇帝唐代宗聽了之後,就勸公主說,這個事情還真是,假如郭家真想要這麼做,那天子還能是李家的嗎。讓公主不要放在因爲夫妻之間一時氣話就來告狀,讓公主回去好好過日子。當然公主是不願意的。郭子儀在聽到這件事情後,大爲驚恐,親自綁了兒子郭曖來宮裏向皇帝請罪。皇帝就說了,“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之言,何足聽也。這意思就是不癡不聾,當不了家長,兒女閨房裏面的話是當不得真的。

不聾不啞 不做家翁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作爲長輩,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224卷

原文: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爲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釋義:俗語有這樣的“不癡不聾,不爲富翁”,兒女閨房中的話,有什麼值得聽的?

“家翁”,顧名思義就是家裏老人的意思的唄,表面上理就是不癡呆耳朵不聾的人,不適合做長輩。這樣一看似乎特別沒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卻是指的對於家裏晚輩的錯失,長輩要懂得裝糊塗。我們現在有些時候勸解別人家的長輩不要生晚輩的氣,也會用到這句話。

擴展資料

故事:

一位名叫郭子儀的人能征善戰,多次帶領部下打敗叛軍,爲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爲了獎賞他,當時當皇帝的也就是唐代宗,他將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暖。雖然說娶到公主是一種榮耀,但這也表明這個家庭的夫妻生活肯定不會像尋常人家一樣自在,畢竟公主除了是他們家的媳婦以外,還是他們的主子。

所以在有一次,公主和郭暖兩人夫妻吵架的時候,郭暖因爲生氣向公主說了幾句氣話後,公主就跑去向皇帝告狀了。畢竟公主嬌生慣養,平常誰敢惹公主生氣啊。

郭子儀因爲害怕公主和皇帝怪罪,就特意帶着郭暖去向皇帝請罪了。這也是非常無奈了,但是皇帝明顯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皇帝明確的表示,小輩夫妻兩人吵架,我們做長輩的就當個聾子好了,沒有必要在意小輩們的錯失。

這也就是“不癡不聾,不爲家翁”這句話的來源,也就是說這句話本來說的意思其實只是唐代宗表示不予小輩計較的意思。只不過後來傳着傳着就有人誤會了而已,把夫妻兩吵架的錯失給擴大到了小輩全部的錯失,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了意見。

因爲家裏要是有小輩真的做了什麼錯事的話,作爲長輩當然不能裝聾作啞,教導晚輩遵紀守法,成爲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任務。視若無睹的話,有些人只會一錯再錯,尤其是小孩子,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三觀,需要父母,需要身邊的人去影響,去教育

當然,如果是小夫妻普通的吵架,不涉及什麼道德或者法律問題的時候,長輩就不要多插手了,畢竟人家的家事。就像還有一句俗語所說“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