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賞析

來源:趣味百科館 5.51K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

鄉愁賞析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余光中《鄉愁》賞析是什麼?

余光中《鄉愁》賞析是:

余光中《鄉愁》在內容上看,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髮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

譬如小時候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把“郵票”作爲鄉愁的代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極易理解。詩的最後一節,可以說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鄉愁,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我”和“大陸”隔開,是民族悲劇所造成的。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

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

鄉愁原文每句賞析

鄉愁原文每句賞析如下:

《鄉愁》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對⼀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特定情感的維繫之下,反覆詠歎。

詩歌形式上,四段⽂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爲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唱三嘆,餘⾳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上純淨、清淡,淺⽩真率⽽⼜意味雋永。“⼩⼩”、“窄窄”、“矮矮”、“淺淺”等疊⾳的形容詞,⽤來修飾中⼼意象,增強了語⾔的⽣動性。

藝術風格上,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鄉愁賞析 鄉愁的藝術風格

1、賞析: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爲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餘音繚繞,歷久彌篤。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2、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煉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3、《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切。

4、《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的現代詩及賞析

導語:有人說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以下是我爲大家整理的鄉愁的現代詩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鄉愁的現代詩

(臺灣)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的現代詩賞析

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1928年生於南京,現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爲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爲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