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4.12K

意思是:伏屍:橫屍在地。形容殺人衆多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成語發音: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

成語解釋:伏屍:橫屍在地。形容殺人衆多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成語繁體: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戰爭等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伏屍流血 查看更多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章炳麟《駁革命駁議》:“彼所以侈陳維新,諱言革命者,非謂革命之舉,必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與兇頑爭命。”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標準發音】:fú shī bǎi wàn,liú xuè qiān lǐ

【繁體寫法】: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是什麼意思】:伏屍:橫屍在地。形容殺人衆多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成語接龍】:思潮起伏 →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 裏醜捧心

【用法分析】:作謂語、定語;用於戰爭等

【讀音預警】:注意多音字:血 ① xuè (書面組詞)貧血 心血;② xiě (口語常用)雞血,流了點血。

【出處說明】: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對應近義詞】:伏屍流血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造句示例】:

章炳麟《駁革命駁議》:“彼所以侈陳維新,諱言革命者,非謂革命之舉,必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大蹂大搏,以與兇頑爭命。”

如何翻譯“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翻譯爲: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

——《戰國策·魏策四》

全文及翻譯如下

全文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戰國策·魏策四》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有百萬人屍體倒下,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兇吉的徵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爲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只會倒下兩人,血濺出不過五步遠,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言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就是:唐雎如果不同意秦王用五百里地換安陵,秦王就會發動戰爭,攻打安陵。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譯文: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

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爲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想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國。安陵是附屬於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時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決鬥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鬥爭的實錄。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諸侯只有對下才可自稱寡人,這就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

“安陵君其許寡人”,着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鬥爭藝術

“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爲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爲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鬥爭的三個回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雎不辱使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