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乳液聚合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7W

在攪拌下藉助乳化劑(見聚合助劑)的作用,使單體分散在水中呈乳狀液而進行的聚合過程。乳液聚合體系至少由單體、引發劑、乳化劑和水四個組分構成,一般水與單體的配比(質量)爲70/30~40/60,乳化劑爲單體的0.2%~0.5%,引發劑爲單體的0.1%~0.3%;工業配方中常另加緩衝劑、分子量調節劑和表面張力調節劑等。所得產物爲膠乳,可直接用以處理織物或作塗料和膠粘劑,也可把膠乳破壞,經洗滌、乾燥得粉狀或針狀聚合物。

聚合機理

乳液聚合多爲自由基聚合,1947年W.D.哈金斯等提出,乳化劑可乳化單體成液滴,當乳化劑濃度超過臨界膠束濃度(見表面活性劑)時,則形成膠束,膠束可使單體增溶。聚合過程(見圖)是:水溶性引發劑爲解爲自由基(R.),經擴散進入膠束而引發單體(M)聚合,膠束成核逐漸長大爲單體-聚合物膠粒(M/P),液滴中的單體不斷擴散進入M/P膠粒進行聚合。當轉化率達60%~80%時,單體液滴消失;當聚合結束時,M/P膠粒形成外層爲乳化劑分子包圍的聚合物(P)膠粒。

什麼是乳液聚合

特徵

引發在膠束中進行,增長是在被單體溶脹的M/P膠粒中進行,轉化率達10%~15%後聚合速度不變。爲此,增加乳化劑用量可使 M/P膠粒數目境加,從而可同時實現高聚合速率和高分子量。而在其他聚合過程中,爲提高聚合速率,往往導致產物分子量下降。此外,乳液體系的粘度低,易於傳熱和混合,生產容易控制,所得膠乳可直接使用,殘餘單體容易除去。缺點是聚合物含有乳化劑等雜質影響製品性能;爲得到固體聚合物,還要經過凝聚、分離、洗滌等工序;反應器的生產能力也比本體聚合時低。

應用

乳液聚合最早由德國開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用此技術生產丁苯橡膠,以後又相繼生產了丁腈橡膠和氯丁橡膠、聚丙烯酸酯乳漆、聚醋酸乙烯酯膠乳(俗稱白膠)和聚氯乙烯等。與懸浮聚合不同,乳液體系比較穩定,工業上有間歇式、半間歇式和連續式生產,用管道輸送或貯存時不攪拌也不會分層。生產中還可用“種子聚合”(即含活性鏈的膠乳)、補加單體或調節劑的方法控制聚合速度、分子量和膠粒的粒徑。也可直接生產高濃度的膠乳。

新發展

80年代,乳液聚合有許多新發展,例如:爲消除乳化劑對聚合物的污染和洗滌的困難,出現了無乳化劑的乳液聚合;以含銠或含碘鎳催化劑引發反式1,4-丁二烯聚合的配位乳液聚合體系;丙烯酸或丙烯酰胺分散在油中,以油包水乳化劑乳化的反向乳液聚合;聚合物粒徑介於懸浮聚合和乳液聚合產物粒徑之間的分散聚合;等等。分散聚合在工業上已用於塗料生產。

參考書目

kle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pplied Science Pub., London, 1975.

ma,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cademic Press,New York, 198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