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4W

意思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成語發音: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成語解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

成語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成語繁體:竊鈎者誅,竊國者矦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竊鉤竊國 查看更多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西漢·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序》:“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



請問"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是什麼意思?

偷帶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引申義爲現實是虛僞的。

出處: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鉤:帶鉤。白話譯爲: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聖知嗎?)。

擴展資料

這句話表現了莊子外冷內熱,憤世嫉俗的一面。

其實,莊子寫這一篇文章,壓根兒不是在譴責所謂的「權貴犯罪」。通篇認爲「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強調應該要「絕聖棄知」,以重返太古時代那種恬淡純樸的境地。很明顯,莊子的這篇文章,否定的是「聖人之道」。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什麼意思?

偷帶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引申義爲現實是虛僞的。

出自《莊子·胠篋》,《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爲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

全文(節選)如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譯文如下: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爲諸侯;諸侯之門方纔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鬥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擴展資料:

其實,莊子寫這一篇文章,壓根兒不是在譴責所謂的「權貴犯罪」。通篇認爲「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強調應該要「絕聖棄知」,以重返太古時代那種恬淡純樸的境地。很明顯,莊子的這篇文章,否定的是「聖人之道」。

文章中所謂的「竊國」,是指“田成子殺齊君而盜其國”。田成子,就是田恆,原是齊國大夫,魯哀公14年,田恆先殺了齊簡公,後來到了他的曾孫子田和,再把齊康公驅逐到海上,自立爲齊侯。

莊子看到這段歷史,認爲田恆他們一夥人所竊的,不止齊國而已,還包括建立齊國的「聖人之道」,而且最終還是利用這個「聖人之道」,來守護他們竊得的戰利品。

所以莊子認爲,那些公認爲聰明的人,把財物緊密封鎖在箱子、袋子及櫃子裏,正好方便大盜來搬取;而「聖人之道」普流人世,適可被大盜利用來美化掩飾其爲非作歹的事實,故曰:「世俗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胠篋

莊子的“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是什麼意思?

“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的意思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

讀音: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zhū hóu

出處:《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典故: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亦省作"竊鉤盜國"。

竊鉤者誅 竊國者侯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出自《莊子  胠篋》。意思是說偷了帶鉤的人被處死,竊取國家的人卻成了諸侯。司馬遷在《史記 遊俠列傳》中引用了這句話,藉此諷剌那些利用權術取得高官的公侯將相,同情象郭解之流因行俠而被處死的下等平民。

郭解,字翁伯。西漢時期軹縣(今河南濟源市)人,他的外祖父是相面大師許負,父親由於行俠,在漢文帝時被誅殺。郭解長得身材短小,但卻精明強悍,他不喝酒。年少時因喪父之痛心中充滿着對社會的仇恨,爲人兇殘狠毒。那怕是對他瞪眼之類的小事招他不爽,他就要把人殺了。爲朋友報仇不惜拼命。窩藏罪犯,結夥打劫,私鑄錢幣,挖墳盜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也許是上天保佑,他在窘迫危急時總能脫身,或犯事後遇到大赦。郭解年長後,卻開始檢點自已,一改年少時的行爲,樂善好施,以德報怨。

一次郭解姐姐的兒子和人喝酒,那人喝不下了,就朝人嘴裏灌酒,那人發怒,拔刀將其剌死而逃,郭解姐姐氣憤的說道:“以弟弟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上,不埋葬,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無理。”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並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消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爲,更加依附於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給他讓路,可是有一個人卻總是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郭解說:“居住在鄉里之中,竟不被人尊敬,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他有什麼罪過?”於是他就暗中囑託官吏說:“這個人我最關心,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後每到服役時,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那人感到奇怪,得知原委後,他袒露身體,給郭解謝罪。少年們聽到這消息,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爲。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傑從中調解,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於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爲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有幸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於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元朔二年,朝廷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大將軍衛青對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皇上冷笑道:“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大將軍替他說話,他家貧嗎?”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相當於縣長助理),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從此楊家與郭家結了仇。後來郭家又殺死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皇上聽到這消息,下令捕捉郭解,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那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佈之前。就在這時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閒坐,郭解門客稱讚郭解,儒生說:“郭解專愛做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外寬內深的御史大夫公孫弘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爲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郭解應以大逆無道之罪判處。”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北宋大臣司馬光是封建禮教的堅定捍衛者,他在其編的《資治通鑑》的開篇中就論道:"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何謂禮?紀綱是也;"紀綱就是儒家的"三綱六紀"。三綱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三種人倫關係,其中“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六紀指的是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六種人際關係,對待父輩要孝敬,對待兄弟要友愛,對待諸舅要講禮義,對待族人要重視規矩秩序,對待師長要尊敬,對待朋友要重感情。他爲什麼要把綱紀之禮奉爲如此之高的地位呢?一句話爲了皇權的統治。他毫不掩飾的說道:“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爲之綱紀哉!”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借東漢兩位大儒班固和荀悅之口對郭解等破壞封建禮教的遊俠之流給予了堅決的批判。班固說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遊俠是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等四大公子。他們“取重諸侯,顯名天下。"使得“背公死黨之議成,守職奉上之義廢。"春秋五霸是夏、商、週三王之罪人,而六國是五霸之罪人,四君子又是六國之罪人。至於郭解之輩,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於誅矣。荀悅論道,遊俠、遊說、遊行等此“三遊"是社會道德的破壞者。“簡父兄之尊而崇賓客之禮,薄骨肉之恩而篤朋友之愛,忘修身之道而求衆人之譽,割衣食之業供饗宴之好,苞苴盈於門庭,聘問交於道路,書記繁於公文,私務衆於官事,於是流俗成而正道壞矣。"

今天,我們尚能看到象郭解這等平民的遊俠形象完全得益於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他不僅爲衆多小人物立傳,而且還能發現他們身上閃光的“義"之亮點,並給予讚賞。司馬遷論道: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這兩種人都受到韓非子的指責,可是儒生卻大多受到人們的稱道。現在的遊俠,其行爲雖然不合於正統的道德標準,但他的"言必信,行必果,"應允的事一定真心去做,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卻不炫耀自己的本領,恥於誇張自己的恩德,他們原本也有值得稱讚的啊!儒生利用權術手段取得宰相和卿大夫的位置,輔助君主,加爵封侯,名載史冊。而遊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卻處以滅族。由此看來,"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這不是假話。

司馬遷遭受宮刑心中有恨,故而筆端有情,他把匡扶正義的理想傾注在郭解之類性格形爲異於常人的小人物身上,但小人物終無迴天挽瀾之力,他又怎能不深情地長嘆一聲“於戲惜哉"!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是什麼意思?

評論楊堅的那句話是從這裏引用出來的。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主要講的意思是,那些小偷小摸的人被逮到了一定回按律治罪,罪行嚴重的甚至還要判死刑。但是那些大偷大到偷竊整個國家的人則不但不會被治罪,而且還能成爲諸侯稱霸一方,受世人景仰。

這就是說明了統治階級的虛僞,也從某一方面凸顯了法律的侷限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