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9W

意思是:有賢德的人居於掌權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成語發音:xián zhě zài wèi,néng zhě zài zhí

成語解釋:有賢德的人居於掌權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定語、分句;用於政務等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任賢使能 查看更多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近義詞>>



孟子曰什麼能者在職

賢者在位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德的人居於掌權的地位,有才幹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出處與詳解:

1、《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2、《元史·劉秉忠傳》:古者明王不寶遠物,所寶惟賢,如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此皆一人之睿知,賢王之輔成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解讀巜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井田制逐漸瓦解,社會開始動盪不安。各諸侯國爲了稱王稱霸,都大力招賢納士。那時的“士之賢者”,即有才識有能力的人,普遍受到重視。“尚”,是推重之意。凡是才智之士,統稱爲“賢者”。

崇尚賢才,舉賢用能,本是先秦諸子共同的主張,老子雖無否定賢才的意思,但卻一反當時的風尚,主張“不尚賢”,這是因爲他認爲使用賢能固然是好事,但會使人民追逐名利,進而擾亂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主張不上尚賢,不專門給於賢能之人特別的權勢地位,使人們削弱爭奪名利的慾望。

孔子雖不推祟賢者,卻標榜“君子”子。孟子則說“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提出賢者與能者的重要。“得賢則昌,失賢則亡”,是萬古不易的定則。文王任用姜太公,得到周室王朝。劉備三請諸葛亮,纔有了蜀漢政權。賢才是這樣重要,然而“尚賢”是否就是好事呢?顯然不是,至少老子不主張。因爲“尚賢”是引起人們爭擾的淵藪。

“賢者”越多,天下就會越亂。而且,“賢”與“不賢”並沒有確定的標準。“白石似玉,奸佞似賢。”大奸大惡,也可能像是賢人。所謂的賢者往往自負才智,睥睨一世;或機巧奸詐, 巧爲文飾;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

爭名奪利,鉤心鬥角,是人性的卑劣所在。其實,對於賢才而言,不用“尚”也能得志。“尚賢”往往是“害賢”。而慾海橫流,就物質而言,黃金珠寶往往引發偷盜之心,人民難免做出鋌而走險的事。誘發慾望的東西越多,人心就越混亂。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對於難得之物,不要看得太重,便可使民不生盜心。“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顯耀那些能夠誘發貪慾的東西,人民的內心纔不會惑亂。人性本是淳樸自然的,社會日益發展,各種“可欲”之物擾亂了人的內心,使人們爭奪名利、盜取財物、心旌惑亂。

對於名利權勢乃至物質,人們都有佔有心和支配欲。雖是賢者也難避免。司馬遷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又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人的慾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名利本爲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魏晉以後,儒釋道三家匯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輕視物慾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普遍生根。宋代程明道“座中有妓,心中無妓”,是後世儒者所讚揚的至高境界。乃至朱熹“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名言。

《憲問篇》14.11子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14.11子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孟公綽[chuò]:魯國大夫,三桓孟氏族人,爲人廉靜寡慾。

▲趙、魏:指晉國卿大夫。晉國趙氏是晉國顯赫卿族,晉國六卿之一,後來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晉國魏氏是顯赫卿族,晉國六卿之一,後來建立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就是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老:公、卿、大夫、大夫的家臣都可以稱老。這裏指趙、魏兩家的總宰。

▲優:充足,有餘力。

▲滕、薛:滕國和薛國,很小的諸侯國。

滕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該國與魯國關係密切,並依附於宋、晉國。戰國時,孟子曾到滕國拜見滕文公。戰國初期,滕國被宋康王所滅。

薛國,夏商周三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國。歷經1500多年。薛國前段時間由任姓家族統治,後段時間由田齊的嬀[guī]姓(田氏)家族統治。周顯王46年(公元前323年),任姓家族爲齊國所滅。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諡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孟嘗君)繼封薛邑。

▲大夫:是古代的一個是官階,不是官職。周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擔任晉國趙、魏兩位卿大夫的家宰綽綽有餘,不可以去做滕國、薛國的大夫之職。”

【學而思】

孟子曰:“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德的人居於掌權的位置,有才能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掌權的人要把握好方向,確定正確路線,需要賢德的人擔任。大夫是做具體工作的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擔任。

選用人才要人盡其才,各取所長。孟公綽爲人清廉寡慾,品德高尚,但人無完人,不可求全責備,孟公綽擔任家宰有餘,才智或許不足,國家大夫之職事物繁多,需要有才能的人去擔任。

有德者不見得有才,有才者往往自恃其才,經常看不起那些品德高尚的“擺設”,卻不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方針路線走錯了,反而危害更大。有德者的作用就是要確定正確的方針路線,有德者和有才者互相配合,相互合作,纔是真正的德才兼備。

【知識擴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dī]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併世。”

(孔子所禮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衛國是蘧伯玉;在齊國是晏仲平;在楚國是老萊子;在鄭國是子產;在魯國是孟公綽。他也經常稱頌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時間比他們都晚,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賢者在位 能者在職出自什麼嗎書

【古文】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拼音】xián zhě zài wèi,néng zhě zài zhí

【解釋】賢德的人居於掌權的地位,有才幹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示例】古者明王不寶遠物,所寶惟賢,如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此皆一人之睿知,賢王之輔成也。 ★《元史·劉秉忠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