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辭舊歲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1W

上聯:爆竹聲聲辭舊歲;

爆竹聲聲辭舊歲

下聯:鑼鼓陣陣迎新年。

“爆竹聲聲辭舊歲”出處: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原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釋義: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爆竹聲聲辭舊歲全詩是什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釋義: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爆竹聲聲辭舊歲的下聯有:

1、爆竹聲聲辭舊歲,煙花朵朵迎新春。

2、爆竹聲聲辭舊歲,賀歲盈盈滿乾坤。

3、爆竹聲聲辭舊歲,閤家歡樂迎新春。

4、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氣洋洋慶新年。

5、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迎新春。

6、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氣洋洋迎新年

7、爆竹聲聲辭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

8、爆竹聲聲辭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

9、爆竹聲聲辭舊歲,春聯戶戶迎新春。

10、爆竹聲聲辭舊歲,瑞雪飄飄迎新春。

11、爆竹聲聲辭舊歲,笑語陣陣迎新春。

12、爆竹聲聲辭舊歲,春聯戶戶迎新春。

爆竹聲聲辭舊歲整首詩是什麼?

原文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爲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聲辭舊歲是什麼意思

爆竹聲聲辭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副對聯是來自宋代詩人王安石copy的一首詩《元日》。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元日:農曆正月七年級,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七年級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衆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七年級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暖暖的春風迎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着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他們都忙着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zhidao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對聯意思是:在除夕的喜慶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迎來新的一年,人們總想在新的一年裏有所建樹,發財,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春節的別稱甚多,分別有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等,口頭上又稱度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

春節作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便開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纔算結束。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同時也是人們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春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爆竹聲辭舊歲,全詩是什麼?作者是誰?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七年級,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爲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爲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着“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爲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