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弗知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7.02K

意思是:見“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言者弗知

成語發音:yán zhě fú zhī

成語解釋:見“言者不知”。

成語出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言者不知 查看更多言者弗知的近義詞>>



言者弗知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言者弗知

【標準發音】:yán zhě fú zhī

【繁體寫法】:言者弗知

【言者弗知是什麼意思】:見“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成語接龍】:口不擇言 → 言者弗知 → 知一萬畢

【用法分析】: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

【yán zhě fú zhī】採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對應近義詞】:言者不知

知者弗言 言者弗知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

有版本是弗,有版本是不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爲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慾的孔竅,關閉住嗜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爲天下人所尊重。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說話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慾望的孔穴,閉上慾望的門戶,收斂鋒芒,解除紛擾,在光明之處便與光融合,在塵垢之處便與塵垢同一,這就叫“玄同”。這樣就沒有了親疏之別、利害之分、貴賤之差。所以爲天下所尊貴。

2、南懷瑾《老子他說》

老子告訴我們修養的方法,要“塞其兌”,就是不說話。“閉其門”,把眼睛、耳朵,凡是張開的都收攏起來。“挫其銳,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寫成爲紛擾的“紛”。“挫其銳”,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銳的地方磨鍊成平和。“解其分”,這是指心裏的妄念,要把分別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來;“同其塵”,處世之道,不要顯露特別之處,和平常人一樣,很平凡,“是謂元同”,這纔是修道人的榜樣。“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須要和光同塵。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處,有這樣修養的人,想要特別親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遠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沒有特別地蒙利,也沒有特別受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換句話說,沒有親疏,沒有利害,沒有得失貴賤,永遠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爲天下貴”。所以修道人的作爲,永遠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驕傲也沒有自卑,沒有了不起,起不了,永遠是中和之道。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挫其銳,去人之堅強,複道之柔弱。解其紛,去人道之積,復天道之不積。和其光,歙其心,復守常德之明,與天合德。同其塵,冥於大道,渾然若濁。人與天合,與道爲一,是謂玄同。

(3)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親者,皆因人有積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積也。天道不積,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聖人與天唯一,故聖人亦不積,不可得而親,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積。所人無所積,何害之有?故聖人不積,則無以得之以利天下,更無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君王之所以會以人之有積爲貴,以人之所不有爲賤,皆因爲以人勝天。若天人爲一,不以人勝天。則聖人不可得人之積爲貴,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積爲賤。

(6)故爲天下貴。

聖人不積人之德,既以爲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與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爲天下貴。

4、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無論何人何事,都是因緣而聚、因緣而散

老子說“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訴我們,您別那麼確定說這就是名什麼,如果您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知道它是因緣而聚、因緣而散,就能夠更好地面對它。

(2)您所種下的善因或惡因,終有一天會遇緣結果

“塞其兌,閉其門”“塞”是堵上,“兌”當孔竅講,意思是把慾望的孔竅堵上;“閉其門”的“門”指心門,古人認爲心門是念頭出入的途徑,所以也要把心門給閉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領導者只有把自己的慾望之門關閉,才能做一個好領導。“和其光,同其塵”指您在做事的時候,要把結果——做事帶來的榮耀儘量調和掉。“同其塵”也是如此,我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塵土一樣普通。只要您抱着這種心態做事,就會做得很好。

(3)人貴有“不爭之德”

“挫其銳”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銳氣,將銳氣收斂(通行本中記載的是“銼”,是把銳氣磨掉的意思,我覺得這兩者沒有太大區別)。“解其紛”是解除紛擾的狀態。

老子認爲,只要您能將銳氣收斂,解除紛擾,您就進入了一種“玄同”的狀態。“玄”,深遠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銳,解其紛”的意思就是,您要把爭奪之心、名利、地位等等這些放下,這樣您纔會幸福,如果整個團隊都這麼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應該是“但行善事,莫問吉凶”

“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對待他不可能太親密;您想疏遠他,好像也疏遠不了,也離不開他;您想給他一些東西誘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說,您悟道以後,明白了要放下自己,爲大家做事,您就進入了一種境界——跟周圍的人相處特別融洽,這些親疏利害的行爲,都影響不到您。

(5)所謂的貴賤都是相對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這句話跟前面的話是連着的,前面老子說進入“玄同”的境界以後,您就進入一種“但行善事,莫問吉凶”的狀態,您心中坦然,所以別人就不能用親疏、利害和貴賤來影響您。所謂的貴賤都是相對出現的,您不要太在意它,這些東西會互相轉化。

三、我之體悟——《道德經》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個小煩惱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關係困擾。之前從一名普通工程師做到管理,壓力太大就辭職了。再找工作時,選擇了重新迴歸技術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師,想這樣簡單一些,可以踏踏實實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態變了,還是這個環境有問題,這一年不但沒有心情踏實做事,還陷入了從來沒有過的同事關係煩惱。

在北京辦公室的加領導才十個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員工。我去了之後,她們也積極的招呼我吃飯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體,有一個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但是沒過多久,我就感覺和她們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覺她們並不尊重我,一起做什麼只是招呼一聲,從不問我的意見;聊天時都是她們說,我若說話她們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斷;她們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沒有別的內容。每次和她們相處,都有種自尊心受損的感覺,很難受。

最近半年這種感覺不斷髮酵,我滿心滿眼的看不慣,看不慣她們有一點小成就就滿世界炫耀,看不慣她們背地裏論人是非,看不慣她們對我呼來喝去,看不慣她們跟我講話態度。我每天被自己這種感覺折磨着,想要逃離,但又害怕特立獨行招排擠。

上週五,一個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態度跟我說話。下班時她喊我一起走,我對她說:“你要是想邀請我和你一起做什麼,請用問句。你都沒問我同意不同意,怎麼就確定我會和你一起。”她說:“你這話啥意思,朋友之間不就是這麼說話嗎?你這人怎麼想那麼多,我跟我朋友都是這麼說話的,我朋友還挺多的,從來沒人這麼跟我這麼說過。”我說:“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們之間還沒這種默契,你跟我相處就請尊重我的感受。”她說:“你的意思咱倆不熟是嗎?”我說:“至少還沒有這種默契。”她沒再說話,到了地鐵口她說:“拜拜,週末愉快!”說完轉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幾年,在我們那個小領域還有點小名氣,如今怎麼會混到這種地步!一路上我翻來覆去的想,究竟是什麼原因,是我太敏感,還是我顯得太好欺負,還是她們欺生。而我自己又爲何這麼在意這件事。對,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們,當我感覺不好時,想要離開,又擔心她們的排擠我,繼續強迫自己跟她們相處,我這不是自作自受嗎。我一下反應過來,是我自己的私慾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歡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對排擠,害怕不融洽的關係,所以纔會有這些煩惱。

同事不過是爲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麼意義呢?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爲什麼要擔心別人排擠自己呢?當反應過來是我自己的私慾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懼時,我的那些煩惱一下全沒了。我也忽然意識到自己原來浪費了太多能量在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這些能量本來可以用於好好做事的。

這件事也提醒我瞭解了老子說的道之後,還必須回到生活中不斷地去覺察和反省。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什麼意思?

全句意思爲:道是虛幻的,但它的作用卻沒有窮盡。它深邃似海,淵遠無限,就好像萬物的源泉。挫掉鋒芒,消除糾紛,含斂光輝,混同塵世。它又是那樣空徹透明,似無還有的存在着。我不知道是誰開創了這個空間,想象是應在人類(誕生)之前。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意思就是勸解人們因私慾產生糾紛矛盾時,做到“挫掉鋒芒,消除糾紛,含斂光輝,混同塵世”,如此,沒有了私慾,自然就不會與人發生糾紛。

和光同塵:指不露鋒芒,用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也有比喻隨波逐流,同流合污。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世相同。本意是道家無爲而治思想的體現。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擴展資料: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解釋爲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堵塞溝通知識的穴竅,關閉傳遞知識的門窗;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己的紛擾;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親近,也不可能跟他疏遠;既不可能使他獲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因此,就爲天下人所重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和光同塵

和其光,同其塵什麼意思?

意思是:和合它們的光彩,也共同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語出《老子·第五篇道章 [王弼本四章]》,後來變爲成語“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釋義:爲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堵塞嗜慾的穴竅,關閉慾念的心門;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己的紛擾;蘊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於塵世之中;

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所以既不可能跟他親近,也不可能跟他疏遠;既不可能使他獲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貴,也不可能使他卑賤,因此,就爲天下人所重視。

擴展資料: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之豐厚,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和想象。而且,我們的遺產是活的,不像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神廟那樣徒使今人驚歎古人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但今天我們科技的整體實力肯定是大大超過了古人,凝結在物質文明裏的古人的智慧,最大的作用,是告誡今人,特別是自以爲掌握了改造自然的科技手段的現代人不要太妄自尊大。

而凝結在中國文字中的古人的思想、哲學、智慧,不僅使中華民族成爲現存於世的唯一的幾千年歷史、血脈不斷的古老民族,並且將在未來世界的建設中,起到正確的引領作用;

對建設新世界是偉大的福音,因爲這些思想、哲學、智慧,是經過幾千年歷史的考驗,有大量的正反經驗教訓可資證明。這樣的寶藏,我們只要發掘出一點點,中國乃至世界就受益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