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8.61K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清明》,現摘抄如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誰寫的?

江南清明時節的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的行人都落魄斷魂。問當地人在哪裏買酒來澆愁?牧童笑着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全詩最亮眼的地方在於“欲斷魂”三字,實乃神來之筆。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徵。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爲何“欲斷魂”呢?因爲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全詩是誰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經典詩作,可謂是家喻戶曉,千百年來廣爲傳頌。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杜牧在清明時節的所見所感,短短四句就將清明時節的自然現象和人物悽迷紛亂的心境描繪的淋漓盡致。

全詩語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沒有一點造作的痕跡。杜牧的這首小詩,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無論何時讓人讀起來,都覺得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的作者和全詩?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唐朝詩人杜牧。

詩文解釋: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哪裏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詞語解釋:紛紛:形容多。斷魂:形容十分傷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詩文賞析: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長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許多漢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測大約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大規模地釀造白酒。到了唐代,村裏酒店已經有七十二家了。

杏花村的酒聞名於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飲酒作詩,但杜牧的《清明》詩家喻戶曉。據說,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經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詩大意是清明時節,本該家人團聚,可是對於冒雨趕路的行人來講,不禁心情迷亂,難以平靜,好在找到了解脫的形式。

全詩自然流暢、通俗易懂、餘味無窮。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人是誰?

是杜牧。出處:《清明》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文解釋: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哪裏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賞析: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本詩寫一個離鄉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慾借酒澆愁的心情。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灣灣、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畫”。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爲傳誦。

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哪一首詩,作者是誰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詩出自杜牧的詩《清明》。《清明》全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爲傳誦。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來源:中書省別名紫微省,因此人稱其爲“杜紫薇” )晚唐時期.唐代文學家,後人稱杜甫爲“老杜”,稱杜牧爲“小杜”。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

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誰的詩句?

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

清明節爲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着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

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