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祀誰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3.12W

介子推。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的,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

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清明節祭祀誰的

流亡期間,只剩下介子推等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哭。

裝險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

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黑米飯晉文公放火燒山,綿山上一片漆黑,人們爲了紀念介子推,便在清明節這日,煮黑米飯來紀念他。黑米飯的做法是用楓樹葉熬湯煮飯,爲何會用楓樹葉?因爲在傳說中,介子推和母親是死在了一棵大楓樹之下。艾餃艾葉是一種能夠驅邪禳毒之物,用它在清明節包成燕子狀的餃子,不僅是祭奠介子推,也有祈求介子推的靈魂,隨着燕子形的艾餃,早早地離開綿山,到天堂去享福的意思。

艾餃味道清香而略苦,食之別有風味,是一種綠色的健康食品。清明節是爲了紀念誰而設立的 清明節是紀念誰的日子寒食麪山西人好吃麪,爲了在清明節緬懷介子推,他們就製成了一種寒食麪,這種麪食是將麪條煮熟後,放在水中冷卻,吃時,拌黃瓜、西紅柿,蔥花薑末等等調味品,別有一番涼涼的滋味在心頭。子推饃子推饃類似於過去武將的頭盔,饃內包裹着雞蛋或紅棗,而饃外面圍着小饃,小饃的形狀有燕子,蟲子,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的形象。這種饃最大的重有一斤,一個人吃不了,是一種非常耐吃的美食,當然,這種饃以介子推命名,也是爲了祭奠介大賢人而存在的。

子推燕燕子不管飛出去多遠,可是秋去春回,不忘舊巢,用之比喻忠臣介子推可以說是非常契合。山西人用面做成清明燕,又叫子推燕,這種麪塑的燕子,可以做一隻,也可以將三隻燕子,堆在一起,成爲一個品字。燕子被堆疊在一起的寓意就是:介子推的品格非常高尚。清明節是爲了紀念誰而設立的 清明節是紀念誰的日子蛇盤兔晉文公重耳被比作是龍,而輔佐他的五位重臣,就被比喻成了蛇,而介子推就是那五位重臣之一。

晉文公放火燒綿山之時,介子推抱着母親,撲在了一株楓樹之上而死。而蛇盤兔這道菜,就是一條蛇,保護着一隻兔子,這是一道孝心菜,表現的就是介子推護母的故事。護龍鱗護龍鱗這道菜是雞蛋麪皮卷菜。

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兒子,對於晉獻公而言,晉文公就是他的龍鱗,而介子推割肉救重耳,就是在保護龍鱗。這道有面有菜的名菜,蘸着山西老醋吃,別有一番味道。

清明節是爲了紀念誰?

清明節是爲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間,原來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慣這樣的場面,悄然離開。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裏時,介子推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人上山搜索,結果還是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 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從之。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

衆人上山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準備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晉文公還命令把綿山改爲“介山”,以示紀念。

後來,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清明節習俗1、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本屬“祭祖節”,是表達孝道的重要節日。而以祭祀場所的不同,還可以分爲墓祭、祠堂祭。清明節掃墓一般上午進行,還要攜帶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燒紙錢。

爲墳墓培新土,叩頭祭拜。2、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所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紀念誰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爲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爲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祭祀誰的?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門標籤